「暮步至江上」
吕本中
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
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
雪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
赏析:
这首诗作于吕本中晚年旅居江南时期。当时战乱未平、朝政多艰,他仕途失意,长期羁旅在外。南宋偏安江左,文人多有漂泊感与失落感。诗人傍晚闲步至江上,触景生情,既有对现实境遇的慨叹,也有对往昔风光与旧游的回望。诗中“鹦鹉杯”“凤凰台”是典故化的意象,前者多与宴饮、风流雅事相关,后者常为高台怀古之地,二者并举,不仅暗含昔日豪情的失落,更寄寓了春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叹。
第一联:“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
多年来在交游事务上屡屡失意,似乎连饮宴中争胜的鹦鹉杯也输掉了;春愁像登上凤凰台那样高远,愈发不可排遣。
此联以“输”字开门见山,直白中透出挫败感,将人生遭际转化为宴席中的失利,形象而含蓄。接着以“凤凰台”比拟愁绪的高远与不可解,虚实相生,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
第二联:“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浓密的树阴虽不妨碍船帆驶过,潮水上涨时的雨气却随着江流扑面而来。
这是一幅动态的江边景象。前句用光影与帆影交织,静中有动;后句以“却”字转折,暗含情绪变化——如同人生中的际遇,有些阻碍可以绕过,有些阴霾却不可避免。
第三联:“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
眼前的青山像老友一样可与之共饮,而眼前的花却仿佛遗憾,再不能重新开放。
山的形象稳重而长久,象征不离不弃的情谊;花的盛衰短暂,象征错失的机缘与难以挽回的往事。这组对比凸显诗人对时间流逝与美好消逝的惋叹。
第四联:“雪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
每年都有雪篱风榭的美景,而我却常常辜负了它们,匆匆而归。
末联以“年年事”点明岁月循环,却与“取次回”形成反差——诗人常因世事纷扰错过美景,内心有愧也有遗憾,为全诗收束了淡淡的失落感。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傍晚江边漫步为背景,将眼前之景与内心之感交织成诗。上半部分更多是由己及物的感慨:仕途失意、愁绪如山;下半部分则是由景入情,江面、山花、篱榭构成一幅多层次的画面。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可行与不可行(树阴与雨气)、长久与短暂(青山与落花)、岁岁有景与取次而回。这些对比不仅使画面丰富,也深化了主题——人生虽有恒常之美,但往往被世事扰乱而错过。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诗人不单纯写景,而是借景寄怀,使每一个意象都带着情绪色彩。
- 善用对比:山与花、树阴与雨气、年年事与取次回等对照,强化了失落与珍惜的情绪。
- 典故化的起句:鹦鹉杯、凤凰台的运用,使开篇便带有文化意蕴,增强了诗的厚度。
- 节奏沉稳,意境悠长:每联各成小景,四联连贯成章,读来节奏从容、意境深远。
启示:
这首作品告诉我们,生活中即便有年年不变的美景,若心境被尘事牵绊,也容易错过它们的美好。人生的际遇如江上的雨气,有些可以绕过,有些只能承受;唯有在纷扰中留心那些如“山似故人”的恒久之美,才能在岁月流逝中不留太多遗憾。诗人以淡淡的笔触写下的惆怅与省思,让人感受到珍惜当下的必要与无可回避的人生无常。
关于诗人: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