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45年(天宝四年),是李白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被唐玄宗 “赐金放还” ,结束了短暂而失意的长安仕途后,他写下此诗作为留别东鲁友人之作。诗中借一场光怪陆离的梦游,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并最终迸发出不屈从于权贵的铮铮傲骨。
第一段:“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海上来客谈论起瀛洲仙山,总说它在烟雾波涛中渺茫难寻,实在难以访求。吴越来的人说起天姥山,那云霞明暗变幻的景象,或许还能亲眼得见。
天姥山直插云霄,横亘天际,山势超越了以险峻著称的五岳,盖过了附近的赤城山。那高达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面对着它,也仿佛要向东南方向倾倒下去。
诗人以虚实对比开篇,用虚无缥缈的“瀛洲”反衬虽显神奇却“或可睹”的“天姥”, instantly激发了读者的好奇与向往。随后,他运用极致的夸张与对比手法,以五岳、赤城、天台山为铺垫,将天姥山塑造为一个凌驾一切的、无比伟岸的形象,这既是全诗梦境的起点,也象征着诗人超拔于俗世的宏伟理想。
第二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我因这向往而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在明月清辉的陪伴下飞渡了镜湖。湖上的月光将我的身影倒映水中,一直将我送到剡溪。
当年谢灵运游宿的地方至今还在,这里清波荡漾,猿声清啼。我脚上穿着特制的谢公木屐,亲身攀登上直入云霄的石阶。
在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朝阳,听到空中传来天鸡的报晓之声。山岩重叠,道路千回万转,我迷恋着花香,倚靠着山石,不觉天色已晚。
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山岩和泉水,使深林战栗,让层巅惊惧。乌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荡漾啊升起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霹雳,山丘峰峦仿佛要崩塌碎裂。神仙洞府的石门,在轰然一声中从中间打开。
那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的光辉共同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神仙们以彩虹为衣,以长风为马,纷纷从云端降下。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排列得密密麻麻。
忽然间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醒来后身边只剩下睡时的枕头和席子,方才梦中的神奇景象全都消散无踪。
这是全诗最核心的梦游华章。诗人的魂魄在月夜指引下,循着前贤谢灵运的足迹开始探险。攀登过程瑰丽奇绝:“海日”、“天鸡” 渲染出仙境之光,而 “迷花倚石” 则透露出对美景的沉醉与流连。然而,气氛陡然一转,“熊咆龙吟”、“雷电丘崩” 描绘出一个恐怖而壮丽的过渡带,象征着通往极乐世界的艰难与惊险。最终,“洞天石开” ,一个金碧辉煌、群仙毕至的极乐世界豁然展现,将浪漫主义的想象推向巅峰。然而,“忽魂悸以魄动” ,美梦在最辉煌时戛然而止,强烈的反差凸显了现实的冰冷与理想的虚幻。
第三段:“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人世间的一切欢娱,也如同这梦境一般虚幻。自古以来,万事万物都像东流的江水一样,一去不返。
告别诸位朋友,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我暂且将白鹿放养在青翠的山崖之间,需要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我怎能卑躬屈膝、低眉顺眼地去侍奉那些权贵,让我自己从此不能喜笑开颜!
从梦境回到现实,诗人由梦的破灭引申出对人生的哲思:“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并非消极的慨叹,而是对功名利禄的彻底勘破。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且放白鹿青崖间” ,追寻自然的、真正的自由。最终,全诗的情感凝聚为石破天惊的呐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不仅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更是李白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以其不屈的傲骨与磅礴的气势,震撼了千古人心。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登峰造极之作。全诗以梦为经纬,构建了一个由入梦→梦游→惊梦→悟梦→抒怀组成的完整而跌宕的叙事结构。情感随之经历了向往→惊奇→迷醉→震撼→幻灭→超脱→激愤的复杂历程。诗人将神话、传说、想象与现实感受熔于一炉,运用夸张、对比、象征等手法,创造出一个恢诡谲怪、变幻莫测的艺术世界。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理想仙境的追求与幻灭,来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否定与反抗,最终确立了一种傲岸不羁、追求自由与人格独立的生命姿态。
写作特点:
- 极致的浪漫主义想象:诗歌突破了时空与现实的限制,创造了一个从人间到仙境的完整奇幻世界,意象之丰富、场面之壮丽,前无古人。
- 精妙的结构与节奏:全诗篇幅虽长,却张弛有度。从平缓的引入,到轻快的飞度,再到紧张的攀登、壮丽的盛会,最后是惊梦的陡转与愤慨的爆发,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张力。
- 杂言句式的自如运用:诗中骚体、五七言、散文句法交错使用,节奏自由多变,与梦境的变幻莫测、情感的奔腾起伏完美契合。
启示:
这首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篇追求自由与尊严的生命宣言。它告诉我们,当个体价值与外部权势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时,人可以有另一种选择——即坚守内心的独立与高洁,在精神的世界里为自己加冕。李白式的“梦游”,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允许我们在现实中碰壁时,依然能在内心构筑并守护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容侵犯的王国。这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呐喊,穿越千年,依然是我们对抗世俗压力、守护独立人格时最有力的精神武器。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