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
吕本中
梦入长安道,萋萋尽春草。
觉来春已去,一片池塘好。
赏析:
这是南宋词人吕本中晚年所作的小诗。彼时战乱频仍,山河破碎,词人长期漂泊,心境郁结。诗以梦境与现实的转换为线索,呈现出一种由希望到失落、由虚幻到清醒的心路变化。长安,这个在中国古代象征繁华与理想的都城,出现在梦中,寄托着诗人对盛世与归乡的渴望。然而梦醒之后,春光已逝,只剩池塘一片清寂,映照出诗人孤清而淡远的心境。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寓意深长,既有感时之悲,也有在寂静中自遣的况味。
第一联:“梦入长安道,萋萋尽春草。”
梦中我踏上通往长安的大道,道旁一片春草繁茂。
“长安道”在古诗文中常是理想、功业与繁华的象征,而“萋萋春草”一方面点染春日生机,另一方面又暗含离别、时光流逝的意象。草的“萋萋”本义为茂盛,但在文学中往往兼有衰飒与离愁之意,这里便是一种繁华与感伤并存的氛围。
第二联:“觉来春已去,一片池塘好。”
醒来时,春天已悄然离去,窗外唯有一片静美的池塘。
从梦到醒,是从虚幻到现实的转换。“春已去”暗示美好时光不再,理想难再现;“一片池塘好”则是现实中唯一能带来慰藉的景致,既是对眼前清静的欣赏,也是无奈中的自我安慰。
全诗由梦入景,再由景归心,结构简短却含义深远。梦中长安象征着理想、盛世与热闹,而醒来后的池塘象征着清静、孤寂与晚境。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往昔繁华的追忆与对当下静谧生活的接受。
整体赏析:
这首《梦》篇幅虽短,但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情感落差。开篇“梦入长安道”让读者立即进入一个充满希望与生机的世界,“萋萋尽春草”以色彩与气息描绘了春景的丰美,然而“萋萋”一词又带有深厚的文化意涵,既有《诗经》中茂盛的生机之意,也常用于离别与衰败之境,给人以双重感受。
转入现实时,诗人用“觉来春已去”一句,简洁有力地传达了无常感,令人联想到时光飞逝与人生易老。末句“一片池塘好”将情绪收束在平静的画面中,这既是接受现实、寄情自然的超然,也是经历沧桑后返璞归真的自我调适。诗中蕴含的情感变化——由热烈到冷清、由期盼到安然——正是吕本中后期诗词中常见的情绪轨迹。
写作特点:
- 梦与醒的对照
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切换,形成情感落差,增强诗的感染力。 - 以草衬情,意象含蓄
“萋萋春草”既写生机又暗含离愁,含蓄蕴藉,富有象征意味。 - 以简驭繁,留白含意
全诗仅四句,却在读者心中留出丰富的想象空间。 - 情景交融,境界清远
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紧密相连,呈现出宋代文人独有的闲淡之美。
启示:
这首诗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人生如梦,繁华如长安,转瞬即逝;唯有心灵的安定与对自然的欣赏,才是恒久之美。诗人以梦境寄托理想,以醒时观景寄托心安,告诉我们——即便春光不再,依然可以在“一片池塘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喜悦。这种心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尤为值得借鉴。
关于诗人: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