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  

lu shan yao ji lu shi yu xu zhou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李白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还后,于江夏(今武汉)遇见友人卢虚舟,并同游庐山时所作。此时诗人已年近花甲,经历了安史之乱、入永王幕府乃至流放的重大人生挫折,其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这首诗既是对庐山奇景的礼赞,更是他历尽沧桑后,对人生道路的总结与精神的最终皈依

第一部分:“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我本就是楚国那位狂人接舆,高唱着“凤兮凤兮”的歌谣来嘲笑孔丘积极入世的执着。手中持着仙人所用的绿玉杖,清晨时分,我便辞别了黄鹤楼。
为寻访仙踪,即便踏遍五岳我也不辞遥远;这一生最爱的,便是漫游于名山大川之中。
开篇诗人即以 “楚狂人” 自况,借用《论语》中楚狂接舆嘲讽孔子的典故,公然宣告了自己与主流仕途经济的决裂。“绿玉杖” 是仙人的符码,“朝别黄鹤楼” 则充满了出发的决绝与飘逸。这六句是李白晚年对自己一生志向的总结性宣言:从早期的积极入世,彻底转向了寻仙访道、寄情山水的生命形态。

第二部分:“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庐山秀丽挺拔,高耸入云,仿佛直抵南斗星宿之旁;九叠屏风般的山峦,像云霞织成的锦绣般铺展开来。山影投入明澈的鄱阳湖中,泛着青黑的光泽。
石门涧像金色的宫阙在前方敞开,左右双剑峰巍然屹立;三叠泉瀑布如银河倒悬,飞泻而下。它与远处的香炉峰瀑布遥遥相望,山崖回环,峰峦叠嶂,凌驾于苍茫天宇之上。
青翠的山色与漫天红霞映照着初升的朝阳,这境界空阔高远,连飞鸟也难以抵达,吴地的天空在此显得无比漫长。
此段以泼墨山水般的大手笔,多角度描绘庐山之“秀”与“奇”。诗人通过 “南斗傍”“云锦张”“银河倒挂” 等瑰丽想象,将庐山提升至超凡脱俗的仙境高度。其笔下的庐山,既是自然奇观,更是一个独立于污浊尘世之外的、纯净而崇高的精神象征

第三部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登临绝顶,纵览天地之间的壮阔景象,只见浩瀚长江茫茫一片,奔流东去,永不回还。
万里的黄云翻卷,预示着风势的变幻;江流九派,白浪滔滔,仿佛卷起了雪山。
这是全诗视野最为宏大的部分。诗人站在宇宙的高度俯瞰人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描绘,也暗喻了时光流逝、世事不可挽回的深沉慨叹。而 “黄云”“白波” 的动荡景象,既是对江天气象的写实,也隐约折射出诗人经历的时代动荡与内心波澜。

第四部分:“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我乐于创作这首庐山之歌,我的诗兴因庐山的感发而澎湃。闲静时窥照石镜,潭水清澈,涤荡着我的心灵。
而当年谢灵运游览的足迹,早已被苍翠的苔藓所掩没。
情感由外部的壮观向内心的宁静转进。“石镜清我心” 意味着自然山水对灵魂的净化作用。而提及谢灵运,则引入了一层历史的纵深感:无论当年如何风流显赫,终将被时间湮没。这既是对功名的消解,也反衬出自然与诗文的永恒

第五、六部分:“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我早已服下仙丹,摆脱了世俗的庸扰,通过“琴心三叠”的修炼,道行已然初成。
恍惚间,遥见仙人们身处七彩云霞之中,手捧莲花,正向天帝所在的玉京山朝拜。
我已与那不可知的神明“汗漫”相约在九天之上,此刻,也愿意邀请你,卢侍御,如同昔日仙人接引卢敖那样,一同遨游那至高无上的太清仙境。
诗歌在结尾完全升入奇幻的仙境。诗人宣称自己已了却“世情”,在精神上达成了 “道初成” 的境界。最后的邀约,用《淮南子》中卢敖遇仙的典故,巧妙地将友人卢虚舟比作卢敖,表达了愿与知己共同超越现实、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崇高理想。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最成熟的浪漫主义长篇之一。全诗以“游”为线索,展现了从自我宣言 → 山水壮游 → 宇宙观照 → 历史沉思 → 精神升华 → 仙国邀游的完整心灵历程。其情感基调豪迈而超脱,在经历了人生极致的大起大落之后,诗人将所有的愤懑与失意,都溶解、升华为对自然与仙道的狂热追寻中,展现出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 的磅礴生命力与不朽的浪漫精神。

写作特点:

  • 自我形象的神化:诗人将自己直接代入“楚狂人”的角色,并自诩为得道者,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与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极具理想色彩。
  • 空间结构的宏大:诗歌视角在楼阁、山峦、江湖、星空、仙界之间自由切换,构建了一个垂直立体的、宏大无垠的审美空间。
  • 典故的化用与反转:无论是“楚狂人”还是“接卢敖”,诗人对典故的运用都不是简单引用,而是进行了个性化的改造与融合,使其服务于自身情感的抒发。

启示:

这首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苦难的至高境界。它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彻底的失败,他依然可以在精神领域为自己加冕,成为自己王国里的君王。李白通过将个人命运融入浩渺的自然与瑰丽的神话,实现了对有限人生的超越。这种 “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的气魄,使得个人的悲哀在宇宙的壮阔中得以净化,并转化为一种永恒的艺术力量,激励着后世所有在困境中寻求精神出路的人们。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长干行」李白  
chang gan xing

「长干行」李白  

「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

Next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meng you tian mu yin liu bie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