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开元寺夏雨」
吕本中
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
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 - 1130年间),当时吕本中避地柳州。正值金兵南侵,北宋覆亡不久,南宋偏安江南,朝政多故,山河破碎。吕本中漂泊南方,身世飘零,心怀家国之痛与仕途不得志的郁结。在柳州开元寺,他借夏日风雨的景象,将满腔感慨倾诉于诗中。全诗以景起,以情结,寓时局之感于山水之中。
第一联:“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
夏日的风雨潇潇作响,仿佛深秋一般萧瑟。归巢的乌鸦掠过,寺门紧闭,与僧人一同守着清幽的境界。
诗人开篇以反常的季节感受渲染氛围,“夏雨似秋”暗合时局之冷清。乌鸦、闭门、幽僧共同构成静寂的画面,既是环境写照,也是诗人心境的投射。
第二联:“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
云雾深沉,已看不见千峰的秀色;江水暴涨,才听到万壑奔涌的水声。
颔联转写远景与听觉,以“云深”与“水涨”形成空间上的高远与深广之感。景象雄浑,却因云障而隔,暗喻诗人抱负受阻;“万壑流”则象征时局动荡。
第三联:“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
寺院的钟声唤醒了我的美梦,只留下怅惘与眺望;听闻有人传来家书,却发现仍在飘泊沉浮。
颈联由景转情,“钟唤梦回”本是佛寺的宁静之声,却惊破诗人的幻梦,突显现实的冷酷。“家书”本应慰藉乡愁,却因久无音讯而平添漂泊之感。
第四联:“面如田字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
我的面相方正,却并非注定富贵之人;不必去羡慕班超那样的封侯荣华。
尾联直抒胸臆,用相术与历史典故自嘲——“面如田字”暗指相貌端方却命运平凡;“班超封侯”则是功业显赫的象征。此处表明自己既无意追逐功名,也感叹壮志难酬。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格局由近及远、由景入情,前半描写夏雨山寺的静寂与壮阔,后半倾注诗人漂泊无依、功业难成的悲慨。吕本中善用反常季节感(夏似秋)营造身世飘零之意境;动静相生(潇潇风雨与鸦归幽寺,云深万壑与钟声传情)使画面富于层次感。尾联用典自然,不作矫饰,含有自嘲与自解,既是无奈之言,也是超脱之思。全诗虽写眼前景,却隐含家国忧思与个人际遇,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写作特点:
- 以景起情,情景交融
全诗开头即用“风雨潇潇似晚秋”将夏雨写出深秋之意,既营造出山寺冷寂的氛围,又暗合诗人避乱南方、心境萧索的处境。景物并非单纯描摹,而是与诗人情绪互为映照,使得写景有情,抒情有景。 - 虚实相间,动静结合
“鸦归门掩伴僧幽”是静景,“水涨初闻万壑流”则为动景,动静相生,使画面层次鲜明。虚写如“云深不见千岩秀”,以不可见之景反衬云雾之浓,增强了意境的空蒙感。 - 声景交织,增强临境感
诗中有风雨声、水流声、钟声三重听觉意象,与山寺画面叠加,让读者如临其境。尤其“钟唤梦回”一语,将听觉与心理变化连在一起,使画面更具立体感和代入感。 - 以情转景,收束有力
颔联、颈联由景入情,尾联则借典“班超封侯”直接点明志向不得伸的无奈,将个人抱负与现实境遇形成鲜明反差,收束时情感强烈而深沉。 - 用典自然,含蓄深刻
末句“莫羡班超封列侯”化用历史典故,不仅表达不慕功名之志,也含有时局艰危、志士无用武之地的深层感慨。用典不显生硬,与全诗的情感脉络自然融合。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面对身世飘零与时局动荡,可以用自然景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将个人遭际与山水意境融为一体,从而获得情感的深度表达。吕本中的笔触虽不铺陈哀怨,却在清幽与壮阔的景中隐含沉痛与自解,既传达出士人的无奈,也暗示一种超然的精神态度。这种在困境中以山水自托、以诗笔自慰的方式,值得后人借鉴。
关于诗人:
吕本中(1084 - 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南宋著名诗人和理学家。作为江西诗派的重要理论家,他提出"活法"说,主张在遵循法度的基础上追求自然变化。其诗作《东莱诗集》存诗1270余首,《春日即事》"病起多情白日迟"展现圆融自然的风格,《兵乱后杂诗》则真实记录了靖康之变的时代苦难。所编《江西诗社宗派图》首推黄庭坚为宗,对宋代诗学理论影响深远。刘克庄评其诗"流转圆美如弹丸",在江西诗派向中兴四大家过渡中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