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东鲁二稚子」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赏析:
《寄东鲁二稚子》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创作于公元744年。当时李白因受到朝中权贵的排挤,尤其是李林甫的打压,导致他不得不离开长安,远赴金陵。这一时期正是唐玄宗晚期,国家政局动荡,李白在这段离散的岁月中,心情愈发忧郁,诗作中透露出对家乡、亲人以及儿女的深切思念。此诗便是在他漂泊生涯中,寄托自己孤独与离愁的一份心声。
李白的这一时期,身处金陵,由于他始终未能恢复仕途,便开始更多地沉浸在对故乡的思念之中。他的诗歌在这个阶段不仅展现了对国家政局的关心,更在细腻的抒情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痛苦。作为唐代最具才华的诗人之一,李白的诗歌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极其细腻的情感。这首《寄东鲁二稚子》便是李白在离开长安后,面对故乡与亲人渐行渐远的情况下,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对江南春景的描绘,李白将自己的思乡情感寄托在这片温暖的故土中,虽然远隔千里,但对家乡和亲人,尤其是对儿女的思念却从未减少。
第一段: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江南的桑叶已经绿满枝头,春蚕已经完成了三次眠育。
李白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开始诗歌,细致地勾画出江南的春天景色。桑叶的翠绿和春蚕的三次眠育是传统农业社会中的自然节令,暗示着江南的富饶与时令的交替。通过这些细节,诗人引出对家乡生活的深切怀念。这不仅是对吴地风光的赞美,也是一种对家园深深的依恋。春蚕在此暗含了“生命力”与“岁月流逝”的象征,李白此时的心情显然是愁绪满怀,难以承受与家乡日渐远离的现实。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我的家乡远在东鲁,如今是谁在耕种龟山下的田地?
此句中,李白用提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家乡田园的忧虑与牵挂。“东鲁”是指李白的故乡,而“龟阴田”是指家乡的一块耕地,龟山附近的田地。诗人通过这个提问,流露出对故乡被他遗弃后的焦虑感,担心家乡的田地无人耕种、无人照料,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已经与故乡渐行渐远。这一问突显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孤独,以及对家乡田园生机勃勃的渴望。
第二段: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春耕的时机已经错过,漂泊的旅途仍然毫无方向。
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迷茫。李白遗憾错过了家乡春耕的最佳时机,而漂泊的旅程依然没有明确的方向。诗人用“春事已不及”强调了失去与家乡联系的无奈,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焦虑,仿佛所有的季节和岁月都在远离他自己。而“江行复茫然”则是在旅途中依然未见目标,漂泊无依,内心空虚,展现了他生活的孤独与迷茫。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南风吹动我的归心,仿佛将我带回了家乡的酒楼前。
南风是典型的带有温暖气息的季风,这里象征着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南风吹起归心,李白以一种拟人化的方式形容归心的急切,仿佛南风能带他回到家乡的酒楼,回到那段温馨的记忆。这里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手法,创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归心似箭,却依然无法实现归家的愿望,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富有张力。
第三段: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酒楼东边那株桃树,枝叶已经茂密,掩映在袅袅炊烟中。
这里的桃树成为了李白与家乡之间的联系纽带。桃树是诗人亲手栽种的,它代表着诗人与家乡、与儿女之间的深厚感情。李白细腻地描写这株桃树的生长,仿佛是对自己与家乡岁月流逝的见证。桃树“枝叶拂青烟”,通过这细腻的描写,诗人勾画出一个温暖、充满生气的家园景象。而这株树也成为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深情回忆。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这棵桃树是我亲手栽种,自从离家已经有三年了。
通过这句话,李白表达了自己已经有三年未曾回家,时光的流逝让他愈加思念家乡与儿女。桃树的成长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三年的离别让诗人愈发感到自己与家乡之间的隔阂。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如今桃树已与酒楼一样高,而我却仍未归家。
这一句通过对比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自身的漂泊。桃树已经长得与酒楼一样高,而诗人依旧没有回到故乡,留下一种惆怅的情感。李白通过这一细节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和无法归属的痛苦。
第四段: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我的小女儿平阳正在桃树旁折花嬉戏。
此句细腻描写了小女儿平阳的天真烂漫,描绘了她与桃树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温馨的家庭画面。李白通过这一描写传达了他对家人的深深思念,尤其是女儿平阳那种无忧无虑、依偎在父亲身边的天真模样,成了诗人心头最深切的痛。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她折花时想起父亲,却因不见我而泪如泉涌。
这句展现了平阳对父亲的思念,因父亲未能归来而落泪。诗人通过描写女儿的泪水,传递出父亲与子女的深厚感情,同时也通过这一情节展现了离别带来的悲伤与遗憾。李白用“泪下如流泉”这一形象的比喻,使情感更加鲜活,读者能感同身受。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小儿伯禽已经与姐姐平阳一般高了。
这一句通过描写儿子的成长,展现了时光的流逝与父亲未能亲眼见证孩子成长的遗憾。孩子们的身高变化,暗示着时间的迅速流逝,而父亲却只能远远地感受到这份变化,却无法参与其中的点滴。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一双儿女并肩行于桃树下,如今还有谁为他们抚背怜爱?
这句话通过儿女的行走,体现了诗人对子女成长的深切关注,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作为父亲的无能为力和深深的愧疚。诗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无法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提供陪伴与关爱,这种心情令人动容。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极具特色的思乡名篇,既融入了绚丽的艺术想象,又饱含真挚的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吴地春景,引出对家乡田园和子女的思念。他以桃树的成长映衬自己的漂泊不归,以儿女的成长反衬自己无法亲自教养的遗憾。诗中既有对乡土的依恋,又有对亲情的牵挂,情感真挚动人。而诗人以南风吹归心、桃树长成却人未归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全诗在沉郁的基调中又带着温情和诗意。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诗人以景寄情,将江南春景与思乡之情巧妙结合。
- 奇妙想象:通过“南风吹归心”等句子构建虚实结合的画面,极富感染力。
- 细腻描写:对儿女的形象、动作、心理的刻画生动传神,感人至深。
- 结构完整:全诗从写景到抒情,再到寄托思念,层层递进,浑然一体。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李白漂泊天涯、思乡念子的深情,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常因仕途不顺而不得不离乡的无奈。诗人将自己的离愁别绪寄托于自然景物,赋予桃树以时间的象征意义,使得思乡之情更加动人。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亲情的可贵,也能体会到人生的无常与漂泊的惆怅。在现代社会,虽然交通便利,但离别仍是人生常态,这首诗提醒我们珍惜与家人相聚的时光,莫让岁月悄然流逝而徒增遗憾。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