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百亩中庭半是苔」王安石

huan xi sha · bai mu zhong ting ban shi tai

「浣溪沙 · 百亩中庭半是苔」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
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
为谁零落为谁开?

王安石

赏析:

这首词作于王安石晚年退隐钟山时期,彼时他二度罢相,改革受挫,心中颇多感慨,却又无力再为政。王安石归隐之后,居住于南京钟山一带,度过了生命中最后十年。他在这段时期创作了大量写景寄情、闲居自适之作,《浣溪沙·百亩中庭半是苔》即是其一。这首词虽写春景,却深藏孤寂落寞之意,既表现了他归隐后的闲适心境,又隐约道出失意与凄清。

第一段:“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庭院广大,已长满青苔,门前白色的小路与流水环绕蜿蜒。世人多逐名利,真正爱清静的人,又有几位会来造访?
这一段以静景入笔,描写王安石居所的冷清与荒寂。“百亩中庭半是苔”,苔痕斑驳,象征长久无人踏足;“白道水萦回”本是风雅景致,却因人迹罕至而显孤寂。“爱闲能有几人来”一句点出全词情感的核心,正面道出词人清高自处却孤寂难遣的心理状态。闲居虽可安身,却难得知己。

第二段:“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春天到了,小院回廊静悄无人,山桃溪杏零星开着两三株。花儿开落无声,这般美景,是为谁而来,又为谁而谢?
这段从景中入情,转而抒写词人的寂寞感受。“春寂寂”三字极具意境,于万物生发之时反衬人境之清冷;“山桃溪杏两三栽”,虽有颜色,却不成气候,点出心中落寞。“为谁零落为谁开”则是全词的情感高潮,借花抒怀,以花自喻,隐喻自身的才华无人赏识,命运如同春花般短暂又寂寞。这句疑问设问中含有深深的自怜与感喟。

整体赏析: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归隐后的代表词作之一。全词用笔极为简淡,却深情含蓄,借庭院春景写孤独之情,寄寓自己退隐后的精神状态与生命感悟。词中虽未正面描写政治之失、志业之挫,却通过景物的冷清、花开的无主,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尤其“为谁零落为谁开”一问,既是自问,也是一种无奈的悲叹,含蓄地诉说了他虽才高志远,却最终隐退山林、知音难觅的现实。词风清淡疏远,情意深藏不露,是典型的“晚境词”。

写作特点: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王安石通过冷清的院景与疏落的春花营造出静寂氛围,将外在景象与内在情感高度融合,体现出词中有画、画中含情的艺术境界。
  • 设问成章,反复回味
    “为谁零落为谁开”一问,将词人内心的感伤与空寂提升为一种具有哲思意味的情绪,无人问津的桃李春风,正是高士归隐的孤独写照。
  • 语言疏淡含蓄,富于节制美
    全词无一字直言身世,却字字关情,情感如水流般潜隐其中,是典型的“以淡写浓”的宋词审美。
  • 借物自喻,深藏身世之感
    以山桃溪杏自况,象征自身才华与志向,借花之开落映照人生之孤寂,曲折表达了王安石的精神状态。

启示:

人生之路并非总能如愿,纵有经世之才,也可能因种种原因而归于寂寞。但王安石在词中并未自怨自艾,而是选择以清淡之笔抒写退隐后的幽静与孤高。这种以花自喻、幽栖自守的姿态,体现出一种“虽失意不失节”的高贵风骨,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内在精神的独立。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低谷中,不妨也学王安石,守住内心的一片春意,即使“为谁开”,也自有生命的美。

关于诗人:

Wang Anshi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元日」王安石
yuan ri

「元日」王安石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