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沈佺期

guan shan yue · shen quan qi

「关山月」
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
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
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
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

沈佺期

赏析:

这首诗作于武周时期,当时边塞战事频繁,沈佺期身处朝廷,屡闻北方征战不息。诗题“关山月”沿用汉乐府旧题,历代诗人多以此寄托征人思妇的离愁或对战争的反思。沈佺期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同时,巧妙地将“月”作为全诗的统摄意象——既照边地、又连中原,既清冷高远,又暗含人事悲凉。诗人不直接写人之悲,而以“月之行”贯穿全篇,以静制动,使读者在清光之下感到深切的寂寥与战争的荒寒。

第一联:“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
中原的明月升起在辽海之滨,朦胧的光辉映照出半边天色。
“汉月”点明这是汉家之月,象征文明与故国,也暗示征战辽东的历史背景。“朣胧出半晖”以轻柔之语描写月出初升的景象,静中带远,冷中含悲。诗人用“生”字写出月出东方的动态,为下文边塞夜战铺垫。

第二联:“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
傍晚时月照玄菟郡,中夜又映白登山的围战。
“玄菟”“白登”皆为北方边地古战场名。月色自辽海而移,光照一地又一地,象征战争的延绵无尽。诗人不写兵戈,只以地名与时间(合昏、中夜)交替,暗示烽火连绵、征战不息。此联将月之行与人事之苦融为一体,写得含蓄而深远。

第三联:“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
月晕渐渐消散,关山迢迢;清光之中似含着寒霜冷雪的气息。
这一联以景衬情,写月的光芒愈发清冷。一个“晕落”字,暗示时序渐深、夜色更寒;“霜霰微”则将视觉与触觉结合,营造出寂静而凄清的氛围。诗人不言战斗,而让读者在寒月的光辉中感受到边关之冷、征人之苦。

第四联:“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
将军在晨角声中警醒,战马似也思念南方的家园。
结尾由月转人,由静入动。“晓角”一声,划破漫长的边夜,既是军中号角,也是战争未息的象征。“战马欲南归”一句最动人,以拟人手法写出征途思归的情感,借马寄人,寓忠勇之苦与思乡之悲于其中。

整体赏析:

全诗以月的运行贯穿始终,从“生辽海”到“照玄菟”,再到“晕落关山”,形成时间与空间的连贯流动。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以清月的冷光映衬边塞的肃杀与征人的孤寂,营造出“静中见动、远而弥深”的意境。
诗人巧妙地使“月”成为连接家国与边地的媒介——它既是中原之月,又是塞上之月;它既照见征战,也见证思念。沈佺期以冷静的笔触表达深沉的悲悯,体现了初唐诗人从宫廷华艳向情感真挚、意象深远的过渡特征。

写作特点:

  • 以月贯篇,情景一体:全诗借月之行写时空变换,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 含蓄凝练,寓动于静:不写血战之烈,而写月色之清冷,以静衬动。
  • 象征意味深远:月象征家国、故乡与永恒的思念,具有跨地域的情感力量。
  • 格律严整、音节和谐:对仗精工,声调流转,体现沈佺期作为律诗先驱的艺术功力。
  • 情感深沉而不外露:从景入情、寓悲于美,是“以清入骨”的典型唐风。

启示:

这首作品以一轮明月照彻千里关山,折射出战争的荒凉与人心的思归。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悲怆并不来自喧嚣的哭喊,而源于静默中的清光。沈佺期以冷月之姿,写出热血之苦;以清景之笔,诉尽离乱之哀。诗中的“战马欲南归”不仅是征人的心声,也象征人性对和平与归宿的永恒渴望。月光虽冷,却照见了温情与希望——这正是沈佺期诗歌中最动人的人文光辉。

关于诗人:

Shen Quanqi

沈佺期(约656 - 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初唐重要诗人。上元二年进士,历官通事舍人、给事中,后因依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遇赦后迁台州录事参军。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二人对唐代五言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其诗多应制奉和与羁旅抒怀之作,风格精丽严整,尤擅七律,《全唐诗》存其诗三卷。代表作《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被誉为初唐七律的典范,《夜宿七盘岭》则展现流放途中的清峻诗风。沈佺期的创作标志着六朝余韵向盛唐气象的过渡,在近体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Total
0
Shares
Prev
「杂诗三首 · 其三」沈佺期
za shi san shou iii · shen quan qi

「杂诗三首 · 其三」沈佺期

「杂诗三首 · 其三」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沈佺期 赏析:

Next
「七夕曝衣篇」沈佺期
qi xi pu yi pian

「七夕曝衣篇」沈佺期

「七夕曝衣篇」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曝衣何许曛半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