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 枫林凋晚叶」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亭皋分襟地,难堪处,偏是掩面牵衣。
周邦彦
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赏析:
《风流子·枫林凋晚叶》是周邦彦晚年创作的长调词,写于他离开荆州、返回汴京之时。荆州是他客居五年的地方,在那里他与一位女子有过深情的交往。词作通过回忆昨夜送别之情,抒写依依难舍之意,融写景、抒情、怀旧、写梦于一体,缠绵悱恻,笔意沉婉,极具感染力。词中不直接铺陈现实情状,而通过富于象征意味的景物与典故,虚实交错,将离情别苦写得隐而不晦、浓而不滞,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上阕:“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
枫叶在秋晚凋零飘落,遥远的关山河流阻隔,身为楚地客人的我,满怀凄惨将要启程归去。
开篇三句即点明离别时节与作者身份,“楚客”自比典出《楚辞·九辩》,秋天悲凉气息浓重,凋零枫叶象征离别之悲,空间辽远增添孤寂感,语言含蓄却感情深沉。
“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
目送一川暮霭笼罩,听见哀怨的雁鸣;半圆缺月凉凉挂空,人影斑驳不齐,送别情景依稀可见。
暮色与雁声营造苍凉氛围,哀怨的候鸟鸣叫寓意离别,残缺月光暗示心境凄清,“人影参差”透露不舍与依依,画面感极强,既是写景也是写情。
“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
酒醒之时,泪水如蜡烛融化般滑落,风吹动帘幕,掀起散落的金色尘泥。
酒醒后从外界的送别转入内心的孤独,凤蜡、金泥的奢华场景因泪水和风的介入变得冷清,强烈反差中渗透出深深的凄凉与寂寞。
“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捣衣声清脆响起,唤回残存的梦境;华丽的香气渐淡,牵引起剩余的悲伤。
古代捣衣声常寓意相思,现实声音将梦境拉回,香气渐减象征美好逐渐远逝,悲伤被牵起,气氛空灵缠绵,情景交融,抒情细腻。
下阕:“亭皋分襟地,难堪处,偏是掩面牵衣。”
亭边水岸上分别的地方,最难忍受的瞬间,就是她掩面哭泣,紧紧拉住衣襟。
具体细节描写,画面感强烈,动人至极。掩面牵衣的动作将离别的痛楚和依依惜别表现得细腻真切。
“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
更何况心中怨愤与相思结成长结,重逢遥遥无期。
点明离别是永诀,怨怀和思念像结了死结,未来再无重逢,情绪更趋悲怆。
“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
想把怨恨寄于书信,笔墨却写满却难尽;在她断肠的哭声中,眼泪依旧挂落。
“银钩”形容女子书法,写满信纸却仍难诉尽心事;“玉筯”指女子细长的发饰,眼泪仍垂挂,描写别后思念的无尽与痛苦。
“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多少隐秘的忧愁和深意,只有天知道。
结尾凝练总结全词情感,暗愁密意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深藏心中,突显悲怆无奈。
整体赏析:
全词以情为主线,以景为依托。上阕写夜晚送别、孤灯酒醒、梦断回忆,情绪层层递进,从“惨将归”到“泪花销凤蜡”再到“砧杵韵高”,哀而不伤,哀中有美;下阕通过回忆亭皋分襟之地的送别,补叙前情,用倒叙结构加深词的情感厚度,兼写离后想象与内心波动,使感情由外而内,由表而里,渐入至极深的抒情境界。
词中情与景浑然一体,不落俗套;用典自然,不露痕迹;用语古雅而真切,典重而不涩滞。它不是平铺直叙的离愁,而是通过细节、象征、环境、心理的层层推进,构成内在情绪流的丰厚沉积。
写作特点:
- 以景寓情,虚实交错:景物多以秋景为主,如枫林、凉月、雁声、捣衣声等,皆为离别之象征,与情感相辅相成。
- 典故精工,用语考究:如“凤蜡”、“金泥”、“银钩”、“玉筯”等均有所本,营造出词意的历史与文化纵深。
- 结构层次分明,情绪递进自然:由别前景况到别后梦中、由回忆现实再及想象未来,层层深入,极富张力。
- 抒情细腻,情感真挚含蓄:不夸张、不直白,却情意绵邈,余味无穷。
启示:
这首作品写的是个人别离之情,却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永诀”“无法再会”“相思难寄”等人生永恒主题的深层共鸣。它并不靠高昂的情绪爆发取胜,而是在低回宛转中令人感同身受,使人在读罢后久久沉浸于“离别时刻人已远,心绪却长留”的微妙情绪之中。
它启示我们:人与人的情感,有时并非靠表达来达成理解,而是一种无法诉诸言语的“密意”,深藏于心,伴随岁月流转。越是真情实感,越是欲语还休;越是无法言尽,越显珍贵。这也是周邦彦词最动人之处——他懂得在寂静与虚空中寻找情感最真实的回音。
关于诗人:
周邦彦(1056 - 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元丰初为太学生,后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其词富艳精工,《清真集》存词180余首,《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开创"沉思前事"的铺叙手法;《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景如画。创制新调数十种,格律严谨,被奉为"词家之冠",陈廷焯称其"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诗作《汴都赋》宏丽铺陈,曾受神宗赏识。影响南宋姜夔、吴文英等大家,为格律词派开山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