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咏风应魏王教」
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赏析:
这首诗作于初唐,作者虞世南是“初唐四杰”之一,以文辞清丽著称。魏王李泰曾作《咏风》,命群臣和诗,虞世南便写下此作作为应制。全诗借“风”之飘动描绘舞袖、歌声、枝影与花香,既是对自然之风的咏叹,也有宫廷雅宴氛围的烘托,体现了应制诗要求辞藻华美、格调和谐的特点。
第一联:“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风追随着舞蹈,吹得轻盈的舞袖飞扬;风托起歌声,使之缭绕梁间久久不绝。
这里以拟人化手法写风,好像它被舞蹈吸引而随之舞动,又把歌声带到梁上久久回旋。动与声交织,仿佛置身于宫廷雅宴之中,表现了风的轻盈灵动。
第二联:“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风吹动枝条,影子便摇曳斑驳;风吹散花朵,把芬芳送向远方。
后联转写自然景物,风既能制造斑斓的光影效果,又能把花香远远传送。视觉与嗅觉结合,营造出多感官的艺术氛围,凸显风的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
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风在舞袖、歌声、枝影与花香上的作用,描绘出一个生动的宫廷雅宴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诗人善于将视觉、听觉、嗅觉结合,形成一种“通感”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舞袖飞扬,听到歌声绕梁,感受到花香扑鼻。作为应制诗,它既展示了风的多样形态,又传达出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符合宫廷文学的审美需求。
写作特点:
- 通感手法:将视觉(舞袖、枝影)、听觉(歌声)、嗅觉(花香)融合,增强艺术感染力。
- 动静结合:既有舞袖飘动、歌声绕梁的动态,也有枝影摇曳、花香远送的静态,层次鲜明。
- 辞采华美:应制诗注重辞藻精美,虞世南通过精炼的意象,构造出高雅氛围。
- 寓情于景:表面写风,实则借风渲染宴乐,隐含歌颂宫廷和谐的意味。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文学艺术中“通感”与“多维描写”的魅力,也提醒我们:在表达事物时,可以从多感官、多角度切入,形成综合的美感。同时,它反映了宫廷文学的审美取向,提示后人既要注重形式之美,也要赋予内容以精神内涵。
关于诗人: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