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营逢雨应诏」虞世南

fa ying feng yu ying zhao

「发营逢雨应诏」
豫游欣胜地,皇泽乃先天。
油云阴御道,膏雨润公田。
陇麦沾逾翠,山花湿更然。
稼穑良所重,方复悦丰年。

虞世南

赏析:

这首诗为应制之作,“应诏”即奉皇帝之命而写。唐代重视农事,尤其在太宗时期,常通过宫廷诗文来歌颂风调雨顺、丰年在望的景象。这首诗写在军营出行途中,恰逢降雨,诗人借景描写,既表达了对及时甘霖的赞颂,也寄寓了对皇恩浩荡、丰收可期的感怀。

第一联:“豫游欣胜地,皇泽乃先天。”
在游赏途中欣喜遇见胜景,这正是君王恩泽与天意相合的结果。
此联点明时间与情境:诗人因游行而至营地,遇到雨水化作“胜地”的祥瑞。这里把自然之雨与“皇泽”联系起来,暗示雨水是天与君德相应的表现,突显盛世气象。

第二联:“油云阴御道,膏雨润公田。”
厚重的云气笼罩在御道之上,润泽的甘霖滋润了百姓的田地。
“油云”形容浓密的雨云,“御道”是帝王行路所在;“膏雨”即滋润万物的好雨。此联用宫廷道路与农田并列,既表现帝王出行所蒙瑞应,也点出雨水惠及民生,带来普遍的滋养。

第三联:“陇麦沾逾翠,山花湿更然。”
陇上的麦苗因雨水而更显翠绿,山间花木因湿润而愈加鲜艳。
这两句是具体的实景描写:雨后的庄稼与花木焕发新姿。诗人既写到农业作物(麦苗),又写到自然景物(山花),兼顾农事与景致,使画面富有生机。

第四联:“稼穑良所重,方复悦丰年。”
农事本是国家根本,而今雨水丰沛,更令人欢喜地期盼着丰年。
结尾直接点出主题:农事为国之重,而及时的雨水意味着丰收在望。诗人以“悦丰年”收束,既是臣子对国运昌盛的赞美,也暗含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景。

整体赏析:

这首诗短短二十字,构思完整,气脉贯通。起首写天人相应,雨水乃君德所致;继而描写云雨润泽,从宫廷到田野,雨水无所不及;再写庄稼与花木之盛,层层展开;最后点明稼穑丰年,归结为“农为天下之本”的政治寓意。全诗语言质朴而寓意深远,既有自然的清新画面,又承载着颂圣与怀民的双重意义。

写作特点:

  • 应制特色鲜明:通过雨水与皇恩的对应,体现天人感应的观念。
  • 景象层层递进:从油云、膏雨到庄稼、山花,画面清晰且富有动感。
  • 兼顾政治与自然:既写农事为国之本,又表现自然之美,寓意深广。
  • 语言简洁凝练:每句五字,工整含蓄,却能构建出丰年在望的宏阔意境。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自然与政治紧密相连,丰年不仅是农人的喜悦,也是国家安定繁荣的重要基础。诗中将皇恩与天意相合,把一场及时的春雨写成国运昌盛的象征。它启示后人要珍视农事,敬畏自然,体会到丰收并非理所当然,而是德政、天时与勤耕共同成就的成果。

关于诗人:

Yu Shinan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

Total
0
Shares
Prev
「侍宴归雁堂」虞世南
shi yan gui yan tang

「侍宴归雁堂」虞世南

「侍宴归雁堂」歌堂面渌水,舞馆接金塘。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 虞世南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