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

deng fei lai feng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仁宗嘉祐年间,当时王安石尚未正式推行变法,但已积蓄改革之志,思想逐渐成熟。《登飞来峰》即是他登临杭州飞来峰时所作,通过描写高塔远望之景,抒发自己远大志向与不畏艰难的政治理想。诗中借“浮云”隐喻小人与世俗偏见,表明诗人虽处高处、却不孤立,正因居高,才有看透世事之力,寓意深刻,气势沉雄。

第一联:“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上高耸入云的千寻古塔,据说登上塔顶,听到鸡鸣便可看到旭日东升。
开篇极写飞来峰的高远,“千寻塔”既有实写山中古塔之高,也寓意理想之高。“闻说鸡鸣见日升”一语引典于《玄中记》,本属神话之说,诗人化用典故,意在说明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见日升、听鸡鸣皆成可能,暗含诗人渴望拨云见日、迎接新光明之意,也为后文立意作出铺垫。

第二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我之所以不惧浮云遮蔽视线,是因为自身已经登上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常为后世传诵。诗人以“浮云”比喻世间小人、流言、偏见等阻碍视野的障碍物,强调真正的“高处”不仅在地势,更在志气与见识。所谓“最高层”是一个政治理想的高度,是人格境界的高度,是洞察大局的高度。此句语气峻拔,自信中有理性,昂扬中有深思,展现出王安石锐意改革、不畏流俗的精神风貌。

整体赏析:

《登飞来峰》是一首立意高远、气势磅礴的七绝。表面写登塔远望,实则寓意志向与胸襟,借景喻理,借塔抒怀。诗人通过千寻古塔的“高”,引出一种超越现实局限、突破世俗偏见的政治追求。中间转折用典隐微精妙,结句落在“身在最高层”,既有理性的高度,又不失自信的豪情。全诗四句七言,层层推进,结构严谨,立意深远,不仅为王安石生涯的政治宣言,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人生、看清世事的哲理启示。

写作特点:

  • 借景抒志,意境高远:
    诗人通过描写登临高塔之景,表达政治志向与哲理思考,体现了“以景寓理、以事见志”的艺术风格。
  • 用典精巧,点化自然:
    “鸡鸣见日升”引自《玄中记》神话典故,但王安石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使其服务于现实情境,增强了全诗的象征意味与文辞厚度。
  • 语言凝练,结构严谨:
    四句七言绝句层层递进,由“实写”飞来峰之高,转入“虚写”浮云遮目,最后点明精神高度,是一种由景入理、由物及志的典范之作。
  • 富含哲理,寓意深远:
    “浮云”象征人生困扰、“最高层”象征思想高度,二者对比下蕴含“居高不惧、卓然自立”的人生态度,是诗人一生抱负的高度凝练。

启示:

人生中难免遇到遮蔽视野的“浮云”,这些浮云或是流言蜚语,或是庸俗之见,或是小人之障。然而只要立足高远、目光坚定,站在“最高层”的位置上,就能洞察全局、超越纷扰。这首诗不仅是王安石立志革新的写照,也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提醒我们保持思想的独立与见识的高远,做一个不被表象遮蔽、能见真日升的人。

关于诗人:

Wang Anshi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王安石
Wang Anshi

王安石

王安石(1021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