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村道中 · 其一」
周邦彦
林栖野吸散鸦群,极目风霾乱日曛。
短麦良良乾忆雨,远峰黯黯细输云。
愁逢杂路寻车辙,赖有高林出酒巾。
辄得问津凡父老,不应看客废锄耘。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周邦彦晚年时期,他多次因政局动荡被贬、旅途频繁,晚年生活颇多忧思与清冷。在旅途中,他对乡野景象的描写多带有自我投射。此诗所描写的楚村即今湖北一带,当时正值南宋动荡,民生艰难,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与个人处境交织,既写景又写心,反映出周邦彦晚期诗作中从词体转向诗体后更为沉郁内省的特点。
第一联:林栖野吸散鸦群,极目风霾乱日曛。
林中与旷野中栖息的乌鸦被扰后飞散,放眼望去,风霾弥漫,日色昏暗。
开篇即营造出一幅动中有静、含情带景的图画。“鸦群”纷飞暗示突如其来的扰动,既是实景写照,也可视为诗人内心不宁的象征。“风霾乱日曛”五字形容风尘掩日、黄昏欲至,将视觉焦点推远,也暗示心境的沉重与模糊。
第二联:短麦良良乾忆雨,远峰黯黯细输云。
短小的麦苗干渴得仿佛在怀念雨水,昏暗的远山缓缓输送出淡淡的云雾。
“良良乾”拟人手法写出农作物的焦渴状态,赋予自然情感,引出诗人对生活艰难的感叹。“忆雨”则饱含对滋润和希望的渴望;“细输云”则是静态画面,有淡淡的忧思之意。这一联以静景承接前面的动景,使气氛更为厚重。
第三联:愁逢杂路寻车辙,赖有高林出酒巾。
心中愁苦,在错杂的道路中努力寻找车辙前行;幸好遇见高大的树林,可以用衣巾铺地饮酒歇息。
这一联从自然景观转向行旅心境,表达了诗人困于旅途、情绪烦乱的状态。“寻车辙”写出迷失方向,寓意人生方向的迷茫;而“酒巾”则寓意暂时的停歇与自我安慰,高林则象征慰藉与庇护,透露一丝希望。
第四联:辄得问津凡父老,不应看客废锄耘。
每次都能向村中的父老打听路途,他们并不把我当作闲人,而是希望我继续努力,不荒废耕作与人生。
此联收束全诗,“问津”与“父老”传达出诗人对经验与智慧的尊重;而“看客废锄耘”一句则带出作者内心的自我激励:不要做一个游观他人而无所作为的人。这是一种从外在困顿回归内心耕耘的哲思转折。
整体赏析:
这首寓意深远的写景抒情诗展现了周邦彦在行旅途中对自然、乡村与人生的细致观察与深刻反思。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乌鸦飞散、风霾昏黄、麦苗干枯、远峰输云等,将自身在旅途中的孤寂、愁苦、迷惘的心境融入其中。同时又借高林之荫、父老之言传递出一丝温暖和方向感。
诗中所言“寻车辙”乃在乱世中求索之意,“酒巾”暗含暂时逃避现实的冲动,但结尾却以“不可废锄耘”自警自勉,体现了周邦彦虽多流离、感慨,但并未陷于颓废,而是在困顿中寻求进取与觉醒。
整首诗语句质朴,意象鲜明,既有乡村野趣,又不乏哲理深意,是周邦彦晚年诗风的一种写照。
写作特点:
- 动静结合,景中含情:乌鸦飞散、风霾黄昏与静态的麦苗远峰交织呈现,画面感强烈,富有动静对比的艺术美。
- 层层递进,景转情深:从景到情,再由外在困顿回到自我觉醒,情感与结构紧密契合。
- 寓理于景,含哲理之思:诗中通过“问津”“不废耕耘”等句,融入对人生方向与劳动精神的思考。
- 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语言不事雕琢,却饱含情绪与哲意,展示周邦彦诗中“词人归诗”后的简约之风。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人生困顿、方向迷茫之际,不应沉沦于感伤与徘徊之中,而应如诗中所写:“不应看客废锄耘”。即便道路杂乱、风霾弥漫,也要寻找“车辙”前行,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努力耕耘自己的人生。诗人通过对自然的体察和心境的自省,告诉我们:真正的方向感,不仅来自外在的路径,更来自内心的坚定与持续耕耘的信念。
关于诗人:
周邦彦(1056 - 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元丰初为太学生,后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其词富艳精工,《清真集》存词180余首,《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开创"沉思前事"的铺叙手法;《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景如画。创制新调数十种,格律严谨,被奉为"词家之冠",陈廷焯称其"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诗作《汴都赋》宏丽铺陈,曾受神宗赏识。影响南宋姜夔、吴文英等大家,为格律词派开山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