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
李白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可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赏析:
《长干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一位长干里少妇自童年至婚后,再到丈夫远行后的思念之情。长干是古代南京的一处居民点,自东吴建都建业以来便已繁荣,至唐代更以商人聚集而闻名。随着商贸的发展,长干的商人妇女也逐渐增多,她们的生活成为诗歌描绘的对象,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长干行》。诗人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少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展现了一种朴素而真挚的爱情。
第一段:"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记得我年幼时头发刚刚盖住额头,常在门前折花嬉戏玩耍。你骑着竹马跑来,绕着井栏投掷青梅游戏。我们同住在长干里,两个孩童天真烂漫,从不懂得猜忌和嫌疑。
开篇以青梅竹马的经典意象,描绘了孩童间纯真无邪的情谊。"折花"、"骑竹马"、"弄青梅" 等一系列活泼的日常画面,奠定了全诗真挚自然的感情基调。
第二段:"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四岁嫁给你作妻子,羞涩的容颜总是难以舒展。低垂着头面向昏暗的墙角,任你千呼万唤也不肯回头看一眼。
细腻刻画了少女新婚时的羞怯情态。"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以极具画面感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初婚少女的矜持与忐忑。
第三段:"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五岁时才渐渐舒展眉头,愿意像尘与灰那样永不分离。心中常怀着尾生抱柱般的信念,哪里会想到有朝一日要登上望夫台。
情感从羞涩转向炽热。"愿同尘与灰" 的誓言与 "抱柱信" 的典故,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为下文的离别埋下伏笔。
第四段:"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十六岁时你远行经商,要经过险恶的瞿塘峡滟滪堆。五月江水暴涨,礁石难辨,猿猴的哀鸣在天空回荡。
转入离别的哀愁。通过 "瞿塘滟滪堆" 的险峻与 "猿声哀" 的凄凉,既写出商途艰险,更折射出妻子内心的担忧与牵挂。
第五段:"门前旧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可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门前你往日留下的足迹,一处一处都长满了绿苔。青苔深厚无法清扫,落叶纷飞,今年的秋风来得特别早。八月里黄色的蝴蝶,双双在西园的草地上飞舞。目睹此景让我心伤,只因忧愁而坐待红颜衰老。
这是全诗最富感染力的部分。"苔深不可扫" 寓意思念的累积与时光的无情;"双飞蝴蝶" 反衬出女子的孤寂。自然景物与人物心理完美交融,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
第六段:"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无论你何时从三巴回来,请务必预先指封家书给我。为迎接你,我不在乎路途遥远,哪怕要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我也心甘情愿。
结尾以决绝的誓言收束全篇。"直至长风沙" 的承诺,将女子的深情与坚贞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全诗在无尽的期盼中余韵悠长。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年龄序数(十四、十五、十六)串联起女主人公的人生历程,结构严谨自然。李白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完整展现了一个女性从天真少女到羞涩新妇,再到坚贞思妇的成长历程。诗中情感层层递进,由童年的纯真,到新婚的甜蜜,再到离别的痛苦,最终升华为执着的守候,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女形象。
写作特点:
- 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全诗既有完整的情节发展,又充满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平实的叙述中饱含深沉的情感。
- 细节描写的精妙运用:从"折花门前"到"苔深不可扫",每一个细节都服务于情感表达,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 民歌风格的继承发展: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流畅明快,既保持了民歌的质朴,又体现出文人诗的精致。
启示:
这首诞生于八世纪的诗歌,其情感内核却跨越时空,与现代人的心灵息息相通。它让我们看到,真挚的情感能够经受住时间与距离的考验。在那个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年代,一份承诺就是一生的守候。诗中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对婚姻的忠诚,以及在孤独中的坚守,都值得我们深思。尤其在当今这个容易浮躁的时代,这种"直至长风沙"的执着精神,提醒着我们珍视感情中的承诺与责任。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