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赏析:
这首诗作于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江宁定林山时期。自熙宁三年(1070)起,他两度拜相,两度罢相。最终退隐山林,归于平淡。然而,王安石虽身离庙堂,志未易改,在江宁期间,他常以诗词表达自己的孤洁性情与坚持己见的政治立场。这首作品便是在这样一种清幽、淡泊的生活状态中所作,通过描写山中春花,表达了诗人不媚流俗、孤芳自赏的自我写照,透露出他对自身政治失意的超然态度与坚毅人格。
第一联:“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池春水环绕着杏花的枝干,花影摇曳多姿,各自占尽春色。
这一联描绘了杏花临水而开的景象。首句中的“绕”字写得极妙,不仅写出了池水蜿蜒环绕的形态,也传达了花与水之间的柔美关系。次句从花与影两个角度刻画杏花的风姿,把自然之美具体化、人格化,“妖娆”一词用来形容花影,赋予静态景物以生动灵动的气质。“各占春”意在突出花与影同样美好、相互争春,反映了诗人对幽静淡雅之境的钟爱。
第二联:“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即使被春风吹落如飞雪,也远胜过南边小路上被人践踏碾碎成尘的花朵。
这一联由景入情、转入议论,借杏花凋落的形象抒发诗人内心的坚守。“纵”字带出落花之命运,“吹作雪”将飘零之景写得飘逸而不凄楚。而“绝胜”与“碾成尘”的对比则表达了诗人高洁人格的象征:宁可孤芳自赏、飘零于清流之中,也不愿身陷尘埃、随波逐流。通过“北陂”与“南陌”的对比,诗人将自我与俗世对立起来,彰显出不随世俗同流的精神气质与政治立场。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池水绕花起笔,写杏花之清美脱俗,再由落花引出议论,表达诗人宁折不屈、不愿沉沦流俗的志趣。全诗清丽中含骨力,婉约中寓讽刺,字句精炼而层次分明,极富艺术张力。杏花不是普通之花,而是诗人品格的象征;“绕”、“影”、“吹雪”、“碾尘”等动词与意象的运用,使整首诗景中含情、情中带志,耐人寻味。
写作特点:
- 借景咏志,托物寓意
以杏花自喻,将人格寄托于花的高洁之美,表达自己退隐后仍不改节操的信念。 - 结构紧凑,章法严整
全诗仅四句,但一联写景,一联抒志,层层递进,波折有致,短小精悍而意蕴丰厚。 - 对比鲜明,象征深远
“北陂”与“南陌”不仅是地理方位之别,更是人生立场之分,形成强烈的精神对照。 - 用词精准,意象生动
如“绕”、“妖娆”、“吹作雪”、“碾成尘”等词,皆精警传神,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启示:
这不仅是一首咏花诗,更是一首深刻的品格诗。它启示我们:人生在世,宁可清高孤洁、从容飘零,也不应趋炎附势、失却本色。王安石以杏花自比,表现出士大夫应有的操守和尊严。这种精神穿越古今,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人格魅力,值得反复咀嚼、深思体悟。
关于诗人: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