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星月慢 · 夜色催更」周邦彦」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
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
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
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
周邦彦
谁知道、自到瑶台畔。
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
念荒寒、寄宿无人馆。
重门闭、败壁秋虫叹。
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赏析: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是北宋词人周邦彦的名作,写于其中年之后,风格缠绵悱恻、感情深婉,表现出他一贯“兼工雅艳”的词风。这首词写一段已经逝去的恋情,以追忆方式展开情节,通过对初遇、相知、别离、落寞的描绘,将情感铺陈得层层递进,细腻真实。周邦彦以擅长刻画女性与情感见长,这首词正是其艺术风格的代表之一。
上片:“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水盼兰情,总平生稀见。”
夜色渐深,更鼓催促响起,尘埃被露水洗净,小巷幽静,月光朦胧。透过竹栏和灯光,认出秋娘的庭院。两人相视而笑,仿佛美玉般的枝叶相依,如同温暖的阳光映照着明媚的云霞。她的眼神清澈如流水,性情幽静如兰花,这样的佳人一生难得一见。
上片描绘夜访秋娘的幽美环境和初次相遇的喜悦。词人以清冷的夜色和静谧的庭院作背景,烘托出人物的淡雅与纯洁。简洁的“笑相遇”传达一见钟情的欢欣,继而以“琼枝玉树”“暖日明霞”等华丽比喻突显女子的美貌与神采,最后用“水盼兰情”细腻刻画其神态,整体情景交融,氛围温柔高洁。
下片:“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眷恋雨润云温,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
从画像中便已认识她那如春风般的面容。谁料刚踏入她的瑶台宫殿,沉醉于雨润云温般的柔情里,却被突如其来的风吹散离别。如今孤身一人寄居荒凉的破败客馆,重重关门紧闭,破旧墙壁中秋虫凄鸣。无论如何,一缕相思仍穿越溪水和群山,绵绵不断。
下片回忆与秋娘旧识,表达初识时的仰慕与向往。接着写相聚时的温柔情感,却因意外风雨被无情吹散,暗示分离的无奈与痛苦。随后描绘现今孤独飘零、寄宿破败客馆的凄凉景象,秋虫啼鸣衬托内心凄苦。结尾用相思不断的意象,表现对爱恋的执着与绵长,情感含蓄而深沉。
整体赏析:
这首词通过“回忆+现实”的双层结构展开。上阕写幽会之夜:环境清冷、人事热烈,细致描绘初遇的怦然心动与倾慕深情;下阕则写“美梦惊醒”后的别离与孤独。词人巧妙安排叙事节奏,由景及人,由相识到别离,由现实转回忆,层层推进,使读者身临其境。尤其是“笑相遇”到“苦惊风吹散”,一线情绪直贯全篇,哀而不伤,缠绵不俗。
写作特点:
- 虚实结合、节奏严密
用写实场景渲染氛围,再用典雅比兴烘托情感,使人物出场光彩夺目,而情绪又由浓转淡、收束有致。 - 比喻精妙、典雅脱俗
如“琼枝玉树”“水盼兰情”等,不落凡俗;“雨润云温”“风吹散”更是感情的象征,蕴意丰富。 - 叙事中带抒情,含蓄而真挚
没有直言“我爱你”或“我思你”,却句句关情,将男女幽会、别离、思念写得含蓄动人。 - 结句有力,回荡无穷
“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三句,用语自然,却能将情绪攀至高潮,回味悠长。
启示:
这首词不仅是对一段爱情的深情追忆,更是周邦彦以美为寄托、以情写景的典范之作。在他笔下,爱情不只是短暂的邂逅,更是精神上的共鸣与理想化的寄托。词中那种即便失去依然珍惜、即便相隔仍深情不减的态度,给予我们一种高雅而深沉的情感观照。在快节奏的当下,这种细腻婉转、情深意重的抒情方式,依然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关于诗人:
周邦彦(1056 - 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杭州)人,北宋婉约词集大成者。元丰初为太学生,后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其词富艳精工,《清真集》存词180余首,《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开创"沉思前事"的铺叙手法;《苏幕遮》"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景如画。创制新调数十种,格律严谨,被奉为"词家之冠",陈廷焯称其"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诗作《汴都赋》宏丽铺陈,曾受神宗赏识。影响南宋姜夔、吴文英等大家,为格律词派开山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