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其二」王昌龄

sai xia qu

「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唐代乐府旧题诗,为边塞题材,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质疑与反感。这首诗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描绘了边地战场的严酷环境、士卒的凄苦遭遇与战争的沉痛代价,情感深沉,极具感染力,是唐代反战诗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联:“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牵马涉过秋天的河水,水寒刺骨,秋风如刀割般凛冽。
诗人以冷峻的画面开篇,直接呈现出边地生活的艰辛。这一句并无夸张辞藻,但“水寒”“风似刀”形象生动,寒意扑面。“风似刀”这一比喻,唐人诗中常见,如岑参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反映出边塞风雪之严酷,也隐喻着战争对生命的无情割裂。

第二联:“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广袤的沙原上,夕阳尚未沉落,远远地望见临洮城的轮廓,在昏暗的暮色中若隐若现。
这一联描写行军途中所见,静景中带有动感,借“黯黯”一词渲染出内心的忧愁与沉重。日未没,天已昏,既有时间上的对比,也映衬出诗人茫然不安的情绪。而“临洮”作为边疆要地,历来战事频仍,此地名的出现也为后文对战争历史的追溯埋下伏笔。

第三联:“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回想当年长城一带的征战之地,人们都说将士们斗志昂扬、意气风发。
诗人转而回忆昔日征战情景,语气虽平,却暗含讽刺之意。“意气高”这一说法与此前“风如刀”“黯黯见临洮”的惨况形成鲜明对照,也提示人们:当年的豪情如今在残酷现实面前已化为泡影。

第四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自古以来,这战地上黄尘滚滚,枯骨散落,与蓬蒿杂陈,荒凉悲惨。
结句直逼人心,将战争带来的死亡与毁灭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黄尘”象征无尽征战与岁月流转,“白骨”则指被战争吞噬的无数生命,而“乱蓬蒿”则烘托出无人问津、荒凉凄切的氛围。短短两句,囊括了时间、空间与生命的沉重意象,震撼力极强。

整体赏析: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沉郁,通篇以“我”的视角出发,将边地的自然环境、心理感受与历史回忆层层铺展。诗的前半描写边塞风物,从寒风冷水、苍茫大地写到遥望临洮的孤寂之景,渲染出一种孤军行进、迷茫不安的气氛;后半则由景入史,追忆长城之战,从“意气高”到“白骨乱蓬蒿”的反差,揭示了战争的虚妄与毁灭性。诗人没有直接声讨战争,却以景写情、以史寄怀,展现了深刻的反战思想。

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写实与抒情交织,现实与历史对比,形成强烈冲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2. 叙述冷峻,情感真挚:诗中没有哀号式的控诉,却通过“水寒”“白骨”等细节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具有“以冷写热”的艺术效果。
  3. 语言简练,意象沉重:用最简单的词语描绘最沉重的画面,字字如泣,句句含血,读来令人动容。
  4. 寓意深远,反战鲜明:从古战场“黄尘今古”到“白骨乱蓬蒿”,不仅表达了对现实战争的批判,也展现出历史的循环与人的无力感,启人深思。

启示: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苦难,提醒人们:在战争中,再豪壮的“意气”也难抵岁月与死亡的侵蚀。诗人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录亲历与所见,强化了真实感与感染力,使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战争的意义与代价。它不仅是对边塞生活的描绘,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怀,对和平愿望的深沉呼唤。此诗所传达出的反战思想,在当下依然具有深远意义,值得我们铭记与反思。

关于诗人:

Wang Chang-ling

王昌龄(约690 -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Total
0
Shares
Prev
「塞上曲」王昌龄
sai shang qu

「塞上曲」王昌龄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王昌龄 赏析:

Next
「长信怨」王昌龄
chang xin yuan

「长信怨」王昌龄

「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 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