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归雁堂」
虞世南
歌堂面渌水,舞馆接金塘。
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
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
赏析:
这首诗是虞世南应制之作。“归雁堂”是唐代宫苑中设宴之处,常以飞雁象征羁旅归思和臣子感恩怀德之心。此诗写于宫廷宴集场合,诗人描绘堂中景物与自然意象,将宫廷华美与自然清新相结合,寄寓了臣子对皇恩的感怀与对和谐美好生活的赞颂。
第一联:“歌堂面渌水,舞馆接金塘。”
歌堂面对清澈的水池,舞馆连接着镶金的华丽池塘。
这一联写宴饮环境。以“渌水”写池水清澈,显得澄明雅致;“金塘”则凸显宫苑的华美奢丽。动静结合:歌舞之声与渌水之景,形成宫廷与自然相互映衬的画面,既写实又寓意盛世之美。
第二联:“竹开霜后翠,梅动雪前香。”
霜后竹子依旧挺拔翠绿,雪前梅花已然暗吐清香。
此联写四时交替之景,竹与梅历来象征坚贞高洁。这里借景抒怀,一方面衬托宫苑的清雅格调,另一方面也映射文士的操守与品性。竹在霜后更显翠色,梅在雪前已放暗香,寓意在严酷环境中愈能显出本真与风骨。
第三联:“凫归初命侣,雁起欲分行。”
水凫归来时刚与伴侣相依,雁群将起时正准备排成行列。
此联由植物转向鸟禽,描写秋冬时节禽鸟的活动。凫鸟成双相依,象征团聚与和谐;大雁列行欲飞,寓含远志与迁徙。二者一静一动,表现自然生机与时间推移,也寄托诗人对家庭、友情的珍视。
第四联:“刷羽同栖集,怀恩愧稻粱。”
鸟儿们刷羽聚集同栖,而我心怀皇恩,却愧于稻粱之养。
此联点出主题。禽鸟相聚尚知相依,臣子蒙受君王厚恩,更应心怀感激。末句以“愧稻粱”自谦,言自己得以安享俸禄,深感惭愧未能尽心效力。这是宫廷应制诗的典型收束方式,将景物描写引向政治伦理与个人感怀。
整体赏析:
全诗从宴会环境写起,再转入自然景物与禽鸟活动,最后回归到抒怀与感恩。起首两联写环境与四时,既展现宫廷之华丽,也渲染清雅自然之趣;后三联则转向禽鸟,寓情于景,暗含团聚、离别与忠心之意;收束处以“怀恩愧稻粱”点明臣子感恩的主题。全诗既完成了应制诗“颂圣怀恩”的功能,又不失虞世南一贯的清丽高雅之风。
写作特点:
- 宫廷与自然交融:宫殿之华美与自然之清新相映成趣,庄丽而不失典雅。
- 动静结合:从“渌水”到“凫雁”,景物有静有动,画面层次分明。
- 象征寓意丰富:竹梅象征高洁,凫雁寓意团聚与远志,皆暗合文士之志。
- 以景寄情:诗中多为写景,却在末联转折点明“怀恩”,实现情感升华。
- 典型应制风格:虽写自然与禽鸟,实则归于臣子感恩之情,合乎宫廷诗的功能性。
启示:
这首作品从宫苑歌舞写起,再转入竹梅之景与雁凫之态,最终归结到“怀恩愧稻粱”的自谦之意。诗中既有华丽堂皇的盛宴,也有清雅高洁的自然之趣,更有禽鸟依侣、雁行远志的寓意。它提醒人们,在繁华与热闹中依旧要保持一份清醒与谦逊。宫廷的富丽、自然的清新,都只是外在映照,真正重要的是心怀感恩,懂得珍惜所蒙受的恩泽。即便身处荣耀之境,也当以谦和自守,方能不负当下,不愧本心。
关于诗人: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