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刘方平

song bie · liu fang ping

「送别」
华亭霁色满今朝,云里樯竿去转遥。
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

刘方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左右。彼时安史之乱仍未平定,唐朝由盛转衰,战乱频仍,生灵涂炭。刘方平正处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他的仕途并不顺遂,多以布衣身份辗转各地,常与文人交游,饱览江淮风景。《送别》正是在这乱世背景下的产物。离乱频仍,使得朋友、亲人之间的离别成为常态,这首诗正是诗人于淮水一带送别友人时所作,借景寓情,抒写了离乱时代文人间的惜别之情与对前路的祝福。

第一联:“华亭霁色满今朝,云里樯竿去转遥。”
华亭雨过天晴,朝色清朗一片;云雾间的船桅渐行渐远。
开篇先以明丽之景点染别离氛围。华亭地处今江苏吴县,是江南名胜,风光旖旎。诗人以“霁色”写天光朗朗,将送别的场景置于晴空丽景之中。然而“云里樯竿”一句,随着船桅渐渐消隐,离情便在景中暗暗流露。景美而情悲,形成对比。

第二联:“莫怪山前深复浅,清淮一日两回潮。”
不要惊讶山川的远近变幻,清淮河每日两次潮起潮落。
后联由景入喻,既写实景,又寄寓哲理。江河潮汐,一日两次,象征人生起伏与世事无常,也暗示友人旅途之多舛。然而诗人并非沉溺于悲愁,而是以“潮”暗示人生虽有起落,却自有规律,表达对友人未来的勉励与祝愿。

整体赏析:

《送别》虽仅二十八字,却极富层次。前联写华亭霁色与舟行远去,景象开阔,气象明丽,却在“转遥”中含无限惜别。后联由山川潮汐引申,寓人生哲理,寄托对友人的勉励与慰藉。全诗以景写情,寓意深远,不以直白的离愁堆砌悲伤,而是通过自然万象映照人生际遇,展现出含蓄而高远的格调。它既有唐人送别诗的清新俊逸,也带有哲理思索的意味,故而成为刘方平传世之作。

写作特点:

  • 景中寓情,虚实相生
    诗人以华亭霁景、云中樯竿入笔,将离别之情化于景物描写中,不直接诉情而含蓄隽永。
  • 以自然寄理,含蓄深远
    用潮汐比喻世事起伏,映射人生无常,体现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 语言简洁凝练,寓意丰厚
    短短四句,不仅描绘了送别场景,还包含对友人的慰勉与人生的哲理思考,显示诗人高度的语言驾驭力。
  • 情调兼具悲与壮
    有离别的怅惘,也有开阔的胸怀与达观的哲理,不陷于单一的哀伤。

启示:

这首作品启示我们,人生旅途中,离别与聚散皆为常态。面对世事无常,应当以豁达之心接纳,像清淮的潮汐那样随时起伏而不失规律。诗人通过景物描写寄托深情,告诉我们:离别虽难,但情谊不灭;世事多舛,但心境可宽。这首诗在今日仍提醒人们要以积极和包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分合与际遇。

关于诗人:

Liu Fangping

刘方平(约742 - 约785),字方平,河南洛阳人。盛唐至中唐之际的隐逸诗人、画家,以其清丽婉约、善写闺怨与月夜的诗风独树一帜。虽存诗仅二十六首于《全唐诗》,却凭《月夜》《春怨》等作跻身唐诗经典殿堂,被誉为“盛唐之清音,中唐之先声”。其诗融齐梁清丽与禅宗空寂于一炉,对后世婉约词风及日本王朝女流文学皆有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采莲曲」刘方平
cai lian qu · liu fang ping

「采莲曲」刘方平

「采莲曲」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刘方平 赏析:

Next
「相和歌辞 · 婕妤怨」刘方平
xiang he ge ci · jie yu yuan

「相和歌辞 · 婕妤怨」刘方平

「相和歌辞 · 婕妤怨」夕殿别君王,宫深月似霜。人愁在长信,萤出向昭阳。露裛红兰死,秋凋碧树伤。惟当合欢扇,从此箧中藏。 刘方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