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
陆龟蒙
美人抱瑶瑟,哀怨弹别鹤。
雌雄南北飞,一旦异栖托。
谅非金石性,安得宛如昨。
生为并蒂花,亦有先后落。
秋林对斜日,光景自相薄。
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赏析:
陆龟蒙生活在唐末动荡的时代,朝政腐败,士人失意。他与皮日休等人结社唱和,以隐逸自守,诗文常以咏物、拟人、托情来表达身世之感。这首诗是一首拟人诗,诗中并无具体的“美人”,而是借“美人”抚瑟而弹、思鹤而哀的场景,寄托人世离散之痛与感情无常之慨。这类咏“美人”的诗往往寓意深远:既写儿女之情,又含世途漂泊与知音难遇之意。
第一联:“美人抱瑶瑟,哀怨弹别鹤。”
美人怀抱着瑶瑟,弹出哀怨的曲调,仿佛在倾诉雌雄双鹤被迫分离的痛苦。
开篇以“美人抚瑟”起兴,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琴声带有象征意义:它既是哀怨之音,也是情感的寄托。“别鹤”则以鹤的分飞象征人世离散,将个体的忧愁转化为普遍的人生慨叹。
第二联:“雌雄南北飞,一旦异栖托。”
雌雄双鹤骤然分飞,各自向南向北,再也不能同处一栖。
此联承接上文,将比喻进一步展开。双鹤原本相依,却突然分飞南北,象征人间情感难以长久。这里流露出突如其来的离别之痛,也映射出诗人身世的孤寂和人事的无常。
第三联:“谅非金石性,安得宛如昨。”
人心终究不像金石般坚固,怎能永远如昔日般不变?
由鹤之分飞转入对人心的直抒感慨。金石象征坚贞不移,诗人却感叹人心易变。此句点出主题:情感无常,昨日的亲密与今日的隔阂,转瞬之间便天壤之别。
第四联:“生为并蒂花,亦有先后落。”
就算是同根生长的并蒂花,也终究有先后凋谢的时候。
以花喻人,寓意姻缘再美,也难逃生命与时光的无情。此联深化了“无常”的主题,将离散之痛与自然规律相结合,透出一种宿命感。
第五联:“秋林对斜日,光景自相薄。”
秋林中映着斜阳,日光渐渐衰薄,景象愈显凄清。
由花落转入秋景,用景衬情。秋林与斜日象征暮气与消逝,正如感情与时光的流逝。这里既是实景描写,又是情感氛围的渲染。
第六联:“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我仍然希望能启发你的心意,每日都如佩兰般坚贞不改。
最后转为“美人”的自述。兰草自古象征高洁与坚贞,诗人以“佩兰”自喻,表明即便世事无常、情感易变,她仍愿守节如兰。这是诗的精神升华之处。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借虚拟的美人形象,抚瑟寄情,层层铺陈离散与无常之感。全诗由琴声起兴,继而鹤的分飞、花的凋落、秋林斜日,逐步渲染出感情与时光消逝的悲凉氛围。结尾以“佩兰”作喻,转悲为志,表达诗人高洁坚贞的精神追求。
这不仅是一首闺怨诗,也是一首寓理之作。它写儿女离情,更可理解为士人怀才不遇、知音难求的自伤。美人象征的是理想人格与高尚情操,诗的结尾则表明诗人虽历经世事幻灭,仍要坚守风骨。
写作特点:
- 托物寓情,象征丰富:鹤、并蒂花、秋林、佩兰皆为情感的寄托,寓意多层。
- 情景递进,结构分明:由抚瑟入情,继而鹤之分飞、花之先落、秋林斜日,最后以兰喻志,情感逐渐加深。
- 比喻精巧,语言凝练:以自然界意象比拟人事,既有画面感,又寄寓哲理。
- 风格清婉,寓理于情:语言清丽婉约,表面言情,实则含志,既抒个人之情,也关涉人生之理。
启示:
鹤之分飞、花之先落揭示了情感与生命的无常,提醒人们要在有限中学会珍惜与守护;而“佩兰若”的坚贞象征,又展现了即便身处离散孤寂,仍应坚守本心、不为风波所改的高洁风骨。全诗以艺术的方式将个人的离愁转化为普遍的人生哲理,启发我们在感叹无常的同时,也要学会自持与超越,在现实的纷扰中保有内在的清明与坚韧。
关于诗人:
陆龟蒙(?- 约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与皮日休并称“皮陆”。其诗多讽喻现实,《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揭露赋税苛酷;《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托物寄兴。散文《耒耜经》为现存最早农具专著,《野庙碑》则辛辣讽刺时政。诗风清峭疏淡,被列入《唐才子传》,鲁迅称其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