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太平观」
綦毋潜
夕到玉京寝,窅冥云汉低。
魂交仙室蝶,曙听羽人鸡。
滴沥花上露,清泠松下谿。
明当访真隐,挥手入无倪。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綦毋潜夜宿太平观时所作。太平观为道观之名,位于幽山之中,环境清寂而富有仙趣。诗人夜至其处,寄宿观中,在天地寥廓、云汉低垂的氛围中,心境由尘世的喧嚣转向空灵之境。诗中既有道家仙境的神秘感,也流露出诗人向往高逸隐居的心志。
第一联:“夕到玉京寝,窅冥云汉低。”
夜晚来到太平观休憩,天穹高远,银河低垂在幽冥之间。
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与氛围。“玉京”本为道教传说中的天界宫阙,这里借指太平观,平添仙境意味;“窅冥”与“云汉低”营造出静谧深远的夜空景象,既是实景,又有心神远游天界之意。
第二联:“魂交仙室蝶,曙听羽人鸡。”
梦魂仿佛与仙人相交,黎明时分又听到仙界鸡鸣。
此联由实景过渡到虚境,“魂交”与“仙室蝶”暗示梦中神游,仙室与庄周之蝶意象相互呼应;“羽人鸡”是道教典籍中的仙禽之鸣,象征天界的清晨与超凡的生活。此处虚实相生,强化了仙境意蕴。
第三联:“滴沥花上露,清泠松下溪。”
花上露珠滴落作声,松下清溪潺潺流淌。
转而落回尘世的清晨景色,细致的感官描写——露声与水声交织,既具画面感,又显空灵澄澈。这是诗中最具生活气息的一联,也为道境增添真实可感的基底。
第四联:“明当访真隐,挥手入无倪。”
明日便要拜访真正的隐士,挥手告别,进入无边无际的世界。
结尾点出诗人此行的心志:寻访高士、超然物外。“无倪”是道家语,指无限无边的境界,既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是心灵摆脱尘累的象征。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以夜宿道观为题材,巧妙融合实境与虚境。首联写夜至观中、银河低垂的壮丽天象,开阔而宁静;次联虚写梦魂与仙人相交、闻仙禽鸣,构成诗的超凡意境;三联回到现实的山林晨景,细腻清幽;末联以探访隐士、入无倪作结,将情境推向精神上的升华。全诗节奏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形成一个意境的循环,既有超脱尘世的高远志趣,也不失自然生活的真实气息。
写作特点:
- 虚实交错:梦境与现实、仙界与人间相互穿插,使意境多层次展开。
- 动静相宜:银河低垂的静,与露水滴落、溪水流淌的动形成对照。
- 道家意蕴:用“玉京”“羽人”“无倪”等道家典故渲染出超尘之境。
- 情景相生:寓志于景,既有对仙境的向往,也有对隐逸人生的追求。
启示:
这首诗展示了一种将人生寄托于自然与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诗人并非一味逃离现实,而是在天地幽境中追求心灵的自由与清明。它提醒人们,在浮躁的世事之外,仍应为自己保留一片可以神游与静修的心灵空间——或在山水之间,或在梦境之中——以此获得精神上的从容与安顿。
关于诗人:
綦毋潜(QíWú Qián 692年 - 约755年),字孝通,号烟波钓徒,虔州(今江西赣州)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后归隐江南。其诗以描写隐逸生活和自然山水见长,风格清幽淡远,与王维、孟浩然等交游唱和。《全唐诗》收录其诗26首,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中"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等句,以空灵笔法勾勒出江南月夜的静谧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善写方外之情,趣远心静",在盛唐山水诗派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禅意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