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梢青 · 送卢梅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刘过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赏析:
这首词写于刘过与好友卢梅坡分别之际。卢梅坡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与刘过在京城杭州相交。词中情景切合两人聚散的真实经历,抒发了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与深切相思。全词借用陶渊明和李清照的经典诗句点染时令和景物,意境悠远。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身处乱世中文人之间难得的知音情谊,以及因时局动荡带来的漂泊无定、人生渺茫感。
上片:“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重阳节时,两人泛舟饮菊花酒,春日里吹奏悠远的梅花笛曲,曾同处京城,共度美好时光。
词人用“泛菊杯深”描绘重阳节时,二人共泛舟饮菊花酒的场景,这不仅是时令的写照,更象征着友情的深厚与纯洁。菊花自古寓意高洁,酒宴上的满杯更显出浓浓的情谊。随后“吹梅角远”用来回忆春日时节,两人同游赏梅,悠扬的笛声传得很远,似乎将友谊传递至天涯海角。这里“角”即号角或笛声,表现出景色与声音的交织。整句浓缩了友情的时光切片,兼具时间的流转感和空间的开阔感,生动刻画出与友人在京城共享欢乐时的愉悦与珍惜。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人生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四处漂泊如水上浮萍。
紧接“云边孤雁”一语,生动比喻朋友离别后如孤独飞翔的雁群,漂泊天涯,形单影只,情景凄清。这里的“云边”意象辽阔,寓意远方的天际,既写景又寓意心境。最后“水上浮萍”更添一层漂泊无依的感伤,浮萍无根,随波逐流,暗示两人分别后命运难测,身处异地,漂浮不定。三句连用,层层递进,构建出一种浓郁的哀愁气氛,衬托出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下片:“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令人怎能不为别离而伤感?多次辗转难眠,魂魄在梦中飞散惊惧。
词人发问“教人怎不伤情”,直抒胸臆,表露内心对分别的无尽痛楚。接着“觉几度”写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显露相思之深;“魂飞梦惊”更生动传达了相思入梦时的惶恐与无助,梦中与友相聚却醒来再次面对孤独的现实,情感的矛盾与苦楚跃然纸上。此处不仅写出心境的波动,也让读者感受到思念的折磨与失眠的无奈。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深夜相思绵绵,尘埃随马远去,明月伴舟漂流。
“后夜相思”续写相思之深,夜晚是思念最浓的时刻,孤寂加剧心头的痛楚。随后“尘随马去”,借用尘埃随马奔腾之景,形象比拟思绪随着友人的离去而四散飘零;“月逐舟行”则表现明月伴随朋友远行的场景,暗喻词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祝福。这里“尘”“月”对比使用,寓意思念既沉重又缠绵,既有离别的苍凉,又有情感的柔情绵长。整句画面动静结合,情感波澜起伏,十分生动感人。
整体赏析:
此词是刘过送别好友卢梅坡时所作,全词情景交融,意蕴深远。上片先用陶渊明和李清照的诗意,回忆两人同处京城欢聚的美好时光,既写聚会的愉悦,又埋下别离的忧愁。中句“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点明人生聚散无常,离别之苦和漂泊之感。下片更深刻抒发离别后的相思和凄凉,表达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未来难测的惆怅。词风含蓄婉转,感情真挚而缠绵,给人以沉痛而温暖的共鸣。
写作特点:
- 化用古诗典故
灵活借用陶渊明、李清照、苏味道和贺铸的诗句意境,赋予词作丰富的文化内涵。 -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词中聚会、离别、思念的情绪自然流露,景物意象恰到好处地衬托情感。 - 语言简洁凝练
用词精准,短句凝练,极富表现力,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 情感真切细腻
对友人离别的哀伤和相思描写细致入微,感人至深。
启示:
这首词教导我们珍惜身边的友情,面对人生的聚散离合,要以宽容和深情去对待。通过借古典诗词意象表达复杂情感,增强文学作品的厚重感和感染力。人生如浮萍孤雁,虽难免漂泊无依,但心中有情,便有坚韧的力量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现代人读此词,也可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与人生无常的哲理,启示我们珍惜当下,温暖彼此。
关于诗人:
刘过(1154 - 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南宋豪放派词人。终身布衣,漫游江湖,与陆游、辛弃疾交游。其词慷慨激昂,《龙洲词》存词80余首,《沁园春·寄辛稼轩》"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展豪侠气概;《唐多令》"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则于悲凉中见雄浑。诗亦遒劲,《登多景楼》"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抒忧国之思。词风近辛弃疾而更显狂放,毛晋称"改之词跌宕淋漓,有蛟龙腾跃之势",为辛派词人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