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兴」
曾巩
青灯斗鼠窥寒砚,落月啼乌送迥笳。
江汉置身贫作客,溪山合眼梦还家。
夏忧忽忽丹心破,万事悠悠两鬓华。
谁与健帆先度鸟,更无留滞向天涯。
赏析:
这首《遗兴》应作于曾巩宦游异地、身世多舛的时期。当时他远离故乡,居官于南方,在仕途与理想之间,常有郁郁不得志之感。诗中展现了他夜深孤寂、思乡怀人、对理想失落的感伤情绪,也表现了他虽历困顿而不失高洁志节的精神风貌。题中“遗兴”即“遗落的兴致”,暗寓心中余情未尽而不能实现的理想与感慨。
第一联:“青灯斗鼠窥寒砚,落月啼乌送迥笳。”
昏暗的灯光下老鼠争斗,窥伺着冰冷的砚台;月亮西沉,乌鸦哀鸣,送来远方传来的笳声。
此联以深夜孤寂起笔,写尽贫寒处境与凄清气氛。斗鼠、寒砚、落月、啼乌,构成一幅孤清冷峻的图景,为全诗定下了萧瑟基调。
第二联:“江汉置身贫作客,溪山合眼梦还家。”
身在江汉间,困苦如寄居他乡的穷客;入梦中,山溪相迎,仿佛已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现实中诗人客居异地、生活清贫;梦中却重返故园,情感深沉,抒写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第三联:“夏忧忽忽丹心破,万事悠悠两鬓华。”
夏日忧思缠绕,满腔赤诚逐渐支离;世事漫漫无边,岁月催人鬓发斑白。
此联转向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郁:理想破灭,热血渐冷,岁月无情,年华流逝,抒发一位忠臣志士在时局不遇中的痛苦与无奈。
第四联:“谁与健帆先度鸟,更无留滞向天涯。”
还有谁能同我驾起健帆,早早越过飞鸟高翔的远方?我已无意停留,只愿直奔天涯。
结尾展现出一丝挣脱尘世的豪情,虽有悲苦与疲惫,但诗人志向不灭,仍有远行之志,渴望与知己同航,追寻理想中的辽阔天地。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意象丰富的抒怀诗。全诗以“夜”为背景,开篇营造出孤寒寂静的氛围,继而抒写身世漂泊、思乡梦回之苦,再过渡到理想破碎、青春流逝的深沉感慨,最后收束于一种壮怀未已、欲驾帆远行的高远志节。诗人以层层递进的意象传递内心情感,诗意从沉郁悲凉向旷达激越过渡,形成由抑至扬的节奏变化,显示了曾巩沉潜中的不屈精神。
写作特点:
意象密集,营造浓厚氛围
“青灯斗鼠”“寒砚”“啼乌”“迥笳”等意象密集出现,构建出一个典型的“冷夜”场景,极富画面感与心理暗示。此种冷清环境与诗人孤寂心境暗合,增强了诗歌感染力。
情感递进,结构由抑而扬
诗从身处异地、生活清苦写起,逐渐过渡到对理想幻灭的感叹,再转向渴望远行、重新出发的情志抒发,感情层层推进,使全诗结构紧凑、情感饱满。
语言凝练,情境交融
曾巩以简洁清新的语言,准确传达内心深层感受。景中寓情,情中含志,既有写实之笔,又不乏理想光辉,展现出深沉而清峻的艺术格调。
启示:
这首作品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政治理想受挫后,依然怀抱远志、矢志不移的精神品格。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孤独中思乡怀友、失落中依旧保有对自由与前路的向往。这种诗境不仅传递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也给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直面困境、继续追寻心中方向的力量。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