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籍田有感」
柳宗元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冬。其时,朝廷发布诏令,宣布将在次年(元和六年)春举行籍田典礼。籍田,即天子亲耕之礼,是古代王朝极为隆重的重要典仪,象征“亲民劝农”,以正国家之本。柳宗元此时正在贬所永州,他早年曾任礼部员外郎,熟稔典礼规制,自觉有才、有学、有旧功,却因遭贬谪不得参政问事,心中郁郁,借此诗以抒胸臆。诗中运用了贾谊与司马谈两个历史典故,通过对这两位古人际遇的回顾与自况,表现出柳宗元心系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忠诚志节,以及被疏弃边地、无由进言的愤懑之情。
第一联:“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天子即将亲耕藉田,而我却仍然滞留在这僻远的长沙,年复一年虚度光阴。
“天田”指代籍田之礼,“皇舆”指天子出行。此联正面写国家大典将至,而诗人却身居贬地,远不能参与,一腔愧怅从首句喷涌而出。
第二联:“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如同贾谊未能入宣室向天子陈述政事,我也如司马谈一般,被滞留在遥远的周南,连传达我所撰之文稿都无处寄托。
此联使用两个典故,前句写贾谊被贬长沙,虽才学出众,却一度无缘参与政务;后句借司马谈临终叮嘱司马迁之事,表达自己也苦无“托书”之人,郁郁不得伸志的悲愤。
全诗字数虽少,却融通两则深沉历史典故,情理交织。柳宗元借古讽今,以贾谊自况,盼望重新被召用;以司马谈自喻,期待能传达心意与文稿。诗中既有壮志难酬的悲慨,也有不甘沉沦的进取,堪称短诗中情意最浓、典故最精者之一。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虽仅四句,却以典雅凝练之笔,承载了诗人厚重的历史感与深沉的现实愤慨。首联写时事,次联引典,表层是感慨典礼在即、不得参与;深层则是对政治冷漠、贤才被逐的强烈控诉。
此诗艺术结构对仗工整,情感一气呵成。表面语气平和,实则字字含悲。尤其“宣室无由问釐事”一句,借用历史上贾谊被疏的典故,表达自己不得陈策之痛,既怀才不遇,又心忧国事,兼具理想主义情怀与现实批判精神。
更妙在“周南何处托成书”之句,以典带情,蕴含柳宗元内心深处的急切渴望——即便不能亲临祭典,至少希望有人能够将自己的典仪文稿、忠诚之意上达天听。然而,“无处可托”,使诗人陷入一种更深的孤绝与无奈。
写作特点:
- 借古喻今,典故精妙
全诗以贾谊、司马谈为镜,映照自身遭贬之境,情理贴合,典用得当,极富历史纵深感。 - 言简意丰,感情深沉
短短四句,既写现实之事,又引发深层思考,展现出柳宗元诗文兼优、用典含蓄、意蕴深广的写作风格。 - 沉痛而不哀怨,清正中见激愤
诗人虽遭流贬,却不抱怨命运,而是以忧国之志自持,流露出士人应有的担当与尊严。 - 双关与隐喻并用
“长沙”“周南”既是地理实指,也隐含文士放逐、疏远朝政之象;“托书”既指实物,又象征声音、志愿的无从传递。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一个士人即使身处贬所,依然可以心系国家、关心政事。柳宗元面对朝廷典仪而生发的情感,不是抱怨,而是“愿为国任事”的忠诚呐喊。他不甘沉沦、不愿沉默,反而以诗为声、以典明志,试图超越个人的苦难,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责任与文化传承。
这首诗告诉我们:有理想、有能力的人,即使被埋没,也可以用文化与历史作武器,以笔为剑,发出有穿透力的声音。诗人的真正高贵,不在于身居何位,而在于何时都不弃本心、不改初心。
关于诗人: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永州、柳州。其文峭拔峻洁,《永州八记》确立山水游记范式;寓言《三戒》《捕蛇者说》揭露时弊;诗歌清峻孤峭,《江雪》"孤舟蓑笠翁"写遗世独立。与韩愈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在贬谪中深化文学创作,刘禹锡编其遗作为《柳河东集》,后世誉其"文如其人,峻洁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