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湘江」柳宗元

zai shang xiang jiang

「再上湘江」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柳宗元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春夏之交,柳宗元被再次贬谪赴任柳州刺史途经湘江时所作。此前他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已有十年流放生涯。元和十年春,他刚被召回长安不久,却旋即再遭打击,被迁任为更加偏远荒凉的柳州刺史。诗人带着极度的悲愤和无奈,与友人刘禹锡南行,再一次踏上漫长而黯淡的迁谪之路。这首《再上湘江》,正是在这一关键节点、湘江行舟途中写下的,深刻流露出诗人对政治命运的失望、对前程的茫然以及对生命无常的忧思。

第一联:“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湘江水依旧安好,今日我又一次来到这里。
表面平静如叙家常,实则包含无限沉痛。“好在”一语似是安慰,实则反衬身世的落寞。“又上来”道出身不由己的再度贬迁,与十年前初贬永州的旧路重叠,勾起旧愁新悲,含蓄而深刻。

第二联:“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从此一别,不知还要过多少年,才能回到京城。
这句设问句式,体现出诗人对未来命运的深深忧虑与哀怨。“更遣几年回”不只是时空的叹息,更是生命归路的茫然无望。诗人在追问自己,也在沉痛地预感命运的终结。事实上,这一别竟成永诀,诗句成为了无意中的诗谶。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字,却浓缩了柳宗元十余年政治沉浮、反复贬迁的屈辱遭遇与人生无常的悲苦情绪。它既是对身世遭际的凝练总结,也是对前途无望的深情一问,寓悲于静,哀而不暴,含蓄蕴藉,撼人心魄。

整体赏析:

《再上湘江》作为一首五言绝句,以质朴简约的语言,道出了极深的内在情感。它不铺陈景物,不直陈愁绪,却句句关情,字字含悲。诗人站在湘江之畔,看似闲语“好在”,实则有千般感慨难诉。十年前从京城被贬,十年后依旧是这条水路、这条不归路;今朝再度行舟,却不知归期何年。全诗语言平实,情绪内敛,却比高声呐喊更具震撼力,给人以深切的同情与怅惘。

尤为动人的是结尾设问句“更遣几年回”,它既是疑问,也几乎是答案——柳宗元终究没能归返长安,病逝于柳州。此诗便成为他一生屈辱政治命运和悲苦人生道路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首最沉痛的咏史咏怀绝句。

写作特点:

  • 语言极简,情感深厚
    全诗二十字,全无雕饰,却沉痛真挚,感情层层递进,由“好在”转向“不知”,再引出“几年回”的设问,形成极强的情感张力与内心波澜。
  • 虚实结合,含蓄不露
    诗中并无直接描写景物与愁情,而是借地名、行踪、时间来暗示命运的沉重,尤以设问句收尾,体现虚实结合、点到即止的高妙笔法。
  • 意象凝练,结构紧凑
    以“湘江”为中心意象,串联出十年宦海沉浮的轨迹。两联上下呼应,首联写身,次联写心,虽为绝句体裁,却气象浑成,意味深长。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并不需要铺陈华丽辞藻,而在于情之真、思之深、意之切。柳宗元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尽一个忠贞士子的悲凉命运与无奈人生。他身陷贬谪,却始终心怀京国,始终未忘理想,这种精神令人动容。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也面临逆境与漂泊时,这首诗可以成为心灵的注脚:有时“再上”的旅程并不通向希望,而是充满磨难;但即便如此,依然可以用平静的姿态凝望前路,用沉静的文字记录内心。这正是柳宗元用生命写下的诗意,也是一种沉郁之中的坚韧与格局。

关于诗人:

liu zong yuan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永州、柳州。其文峭拔峻洁,《永州八记》确立山水游记范式;寓言《三戒》《捕蛇者说》揭露时弊;诗歌清峻孤峭,《江雪》"孤舟蓑笠翁"写遗世独立。与韩愈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在贬谪中深化文学创作,刘禹锡编其遗作为《柳河东集》,后世誉其"文如其人,峻洁精微"。

Total
0
Shares
Prev
「新植海石榴」柳宗元
xin zhi hai shi liu

「新植海石榴」柳宗元

「新植海石榴」弱植不盈尺,远意驻蓬赢。月寒空阶曙,幽梦彩云生。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芳根閟颜色,徂岁为谁荣。 柳宗元 赏析:

Next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
qiu xiao xing nan gu jing huang cun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柳宗元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