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 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
苏轼
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赏析:
这首词是北宋词人苏轼与张先同游湖上,偶闻筝音所赋。写作时间大约在苏轼中年之后,地点在凤凰山一带湖上。词题中的“同赋”即与张先同题,既是唱和之作,也是文人相契、山水之游与才情之赏的结晶。全词以“闻弹筝”为题眼,融山光水色、人物音乐于一体,借“湘灵鼓瑟”的典故寄托情思,构思别致,情景交融,富有一种空灵缥缈的艺术意境。
上片:“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凤凰山上刚刚雨过天晴,湖水轻拂,晚霞灿烂明丽。一朵荷花刚绽放过,花瓣依旧盈盈动人。不知从何处飞来两只白鹭,仿佛也有情意,向那美丽的倩影倾慕而来。
上片借湖山雨后之景引出女子之美,以“芙蓉”象征其姿态清艳动人,再以“白鹭”侧写旁观者凝神仰慕的神态。美人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既是画境也是情境,呈现出极具神韵的审美构图,表现了词人对弹筝女子初见时的惊艳与欣赏。
下片:“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忽然听见江上有人抚筝,一曲哀伤婉转,满含情思,却又不知为谁而奏。随着音乐响起,烟霭渐敛,云气收容,恍惚间仿佛是湘水女神在弹奏。正想待曲终去寻问一番,那人却早已不见,只有几座青山静静地立着。
下片从“闻筝”入情,循声追想其人,乐曲哀婉动人,仿佛感天地、动山川,最终化入“湘灵”之典,赋予筝声以神秘与超逸的品格。结尾“人不见,数峰青”更以“虚实结合”的方式将景物拟人化,情意无尽而又不落痕迹,让人浮想联翩,词意悠远。
整体赏析:
这首词构思极为巧妙,以“弹筝”为线索贯穿全篇,将人、景、音三者有机融合,情景交融,极具诗意与画面感。开头以雨后初晴的自然之景作铺垫,描绘凤凰山、晚霞、水风与莲花,环境清丽幽静,为人物登场营造了梦幻般的背景。弹筝女子被比作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又引得白鹭痴望,凸显其姿容之美、气质之雅。
下片以哀筝之声为情感触发点,由浅入深描写其动人心魄。词人从“苦含情”听出弹筝者的心绪,又以“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赋予其神性的美丽与忧伤,使全词情调转向幽深空灵的抒情境界。结尾以“曲终人不见”的唐诗意象化入“数峰青”,不着一字描人,却画人如在,给人以无穷回味。
此词不但展现了苏轼描绘人物与情景的高超技艺,更是一首抒写美感、哀思与人生幻灭感交织的典范之作。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起承自然:
全词以山水为背景,以“芙蓉”“白鹭”之景引人入境,再由“哀筝”转入深情描写,自然流畅,过渡巧妙,情景互融。 - 以物写人,虚实相生:
女子之美既写其形,又通过芙蓉、白鹭等物象衬托其神采;而筝声之动人,则寄情于烟云、湘灵,写得虚实交错、灵动脱俗。 - 用典巧妙,增添神韵:
“湘灵”之典不仅点出女子之哀思,也将其人格化为仙灵之姿,使整首词飘逸空灵、境界升华,富有艺术神采。 - 结尾空灵,含蓄隽永:
“人不见,数峰青”化用唐人诗句,既作写实之景,又暗示人影无踪、心绪难平,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具余韵。
启示:
这首《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借一曲哀筝,将对美、情、人与艺术的感受凝为一体,启示我们:真正动人的美,不仅在于外在的姿容,更在于与天地自然、音律情感的和谐共鸣。苏轼将一个弹筝女子写得飘逸若仙,却又带着隐隐的哀愁,正是人世间美好与哀感交织之所在。这种美,既不可执着,又令人难忘。它提醒我们,美与哀感往往相生,真正动人的艺术是触发人内心深处的共鸣,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愿醒来。
关于诗人:
苏轼(1037 -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坛全才。嘉祐二年进士,历仕仁宗至徽宗五朝,官至礼部尚书。其文汪洋恣肆,《赤壁赋》成千古绝调;诗清新豪健,《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富含哲理;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拓新词境。书法创"苏体",绘画主"神似",为"宋四家"之一。虽因"乌台诗案"屡遭贬谪,却在黄州、惠州、儋州留下不朽篇章,被陆游赞为"一代文章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