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莲花」司空曙

shi lian hua

「石莲花」
今逢石上生,本自波中有。
红艳秋风里,谁怜众芳后。

司空曙

赏析: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虽无确载,但从诗意与风格推测,应为司空曙寓居山中或寄情自然之际的所作。司空曙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风以幽寂疏淡、清雅隽永著称。此诗通过咏物寄情,以一朵石莲花生长于石上、波中本有的独特处境,引发诗人对自身命运与处世之道的感慨。诗中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与人生况味的思索,既有物象之奇,又见心灵之语。

第一联:“今逢石上生,本自波中有。”
如今看见它在石头上生长,其实它原本就出自波水之中。
此联写“石莲花”的生长环境与自然出处:表面生于石上,实则源于水中。诗人以此借喻表象与本质的差异,暗示事物的出处未必如眼前所见。此中寓意颇深,或指人的才能与根基,并不因所处环境的表象而被彻底掩盖。

第二联:“红艳秋风里,谁怜众芳后。”
在秋风中仍保红艳,然而谁会怜惜它迟迟才开,在百花之后。
此联从石莲花盛开的时节落笔,感叹它虽艳丽却盛开较迟,得不到他人青睐。“红艳”对比“秋风”,有迎寒绽放之意,而“谁怜”则见诗人心中惆怅。既写石莲花之冷落,又寓自身才能虽有、却不被及时赏识之叹。

整体赏析:

全诗仅二十字,却寓意深远,咏物中蕴藏哲理。石莲花这一形象兼具柔美与坚韧:其生于石上,却源于水中,在秋风中盛放,却偏居众芳之后,不为世人所重。诗人借此物抒发自己的孤高与清冷之感。诗中“波中有”与“石上生”形成矛盾又统一的形象,仿佛暗示世人对某些人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未察其根本。“红艳”虽夺目,却因时序靠后而难被赏识,也许正如诗人自身,才华未必早显,亦难得及时遇合。整首诗含蓄隽永,以咏物寄托人生况味,极具含蓄哲思之美。

写作特点:

  • 寓理于物,托物言志:诗人通过石莲花的独特生长环境与花期,传递内心的情绪与人生体悟,咏物而不止于物。
  • 对比映衬,情感深沉:将“红艳”与“秋风”,“石上”与“波中”,“众芳后”与“不被怜”并置,形成强烈对比,情感更为浓郁隐痛。
  • 语言凝练,诗意悠远:全诗字数不多,却意涵丰富,富于哲思,展现出司空曙工整简淡、以意胜言的诗风。

启示: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往往不在外在位置的显赫或被人关注的时间早晚,而在于其自身本质的高洁与坚韧。即便迟迟未被赏识,也应如石莲花一般,于石上绽放,于秋风中坚持,终将凭本质之美得知音之赏。这正是坚守本心、静待花开的诗意人生写照。

关于诗人:

Sikong Shu

司空曙(约720 - 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进士及第,历任洛阳主簿、左拾遗等职。其诗多写羁旅愁思与山林闲趣,《全唐诗》存诗170余首。《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以疏淡笔墨绘闲适生活;《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则通过萧瑟景物抒写别情。诗风清幽冷寂,工于五律,与卢纶齐名,辛文房称其"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在大历诗坛的清冷风格中颇具代表性。

Total
0
Shares
Prev
「田家」司空曙
tian jia · sikong shu

「田家」司空曙

「田家」田家喜雨足,邻老相招携。泉溢沟塍坏,麦高桑柘低。呼儿催放犊,宿客待烹鸡。搔首蓬门下,如将轩冕齐。 司空曙 赏析:

Next
「望商山路」司空曙
wang shang shan lu

「望商山路」司空曙

「望商山路」南见青山道,依然去国时。已甘长避地,谁料有还期。雨霁残阳薄,人愁独望迟。空残华发在,前事不堪思。 司空曙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