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游寄卫长林」
司空曙
草绿春阳动,迟迟泽畔游。
恋花同野蝶,爱水剧江鸥。
身外唯须醉,人间尽是愁。
那知鸣玉者,不羡卖瓜侯。
赏析:
这首《独游寄卫长林》是唐代诗人司空曙的代表性五言律诗之一,应作于其羁旅江南、心绪空茫之时。诗题“寄卫长林”表明此诗乃为寄赠友人而作。卫长林为司空曙之友,或为同官、或为知己。诗人独自漫游于春日郊野,抒发内心感慨,以自然景色寄托胸怀,通过“草绿春阳”“野蝶江鸥”这些清幽画面,写出他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又进一步流露出对功名荣宠的轻蔑与超脱。全诗情调冲淡洒脱,极富山水田园意蕴。
第一联:“草绿春阳动,迟迟泽畔游。”
青草碧绿,春日和暖轻动,我在水泽之滨缓缓独行。
开篇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草绿风轻的郊游图,诗人徘徊在泽畔,步履悠然,为全诗奠定了闲适清淡的基调。
第二联:“恋花同野蝶,爱水剧江鸥。”
我恋花之心如同飞舞的野蝶,我爱水之情不亚于嬉戏的江鸥。
这一联以生动的比拟描绘诗人对自然的亲近。“野蝶”与“江鸥”皆为自由无羁之象,借此自况,诗人把自己完全融入自然,表现出其闲散自在、不拘世俗的心境。
第三联:“身外唯须醉,人间尽是愁。”
身外之事无所牵挂,只想任醉春风;人世之间皆多烦忧,唯有自醉解忧。
此联一转,点出诗人对人世的态度——避世独游,唯愿沉醉。含有对尘世纷扰的不屑与逃避,也流露出内心对理想无着、仕途多艰的深深感慨。
第四联:“那知鸣玉者,不羡卖瓜侯。”
那些佩玉鸣环的贵人,哪知我不羡慕那位因卖瓜得官的侯爵。
结尾回指现实仕途,诗人以“鸣玉”指王公贵人,以“卖瓜侯”用汉代东方朔之典(或借指其他寒微致贵之人),表达对功名富贵的鄙夷,进一步突显自己的高洁志趣与超然物外。
全诗以独游为线索,由春日泽畔的自然美景入笔,写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世事的厌倦以及对功名的超脱。前两联写景寄情,后两联直抒胸臆,情感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诗人借寄友之名,实则自陈其志,展现了其性格中的洒脱、清峻与不趋炎附势的独立风骨。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以游抒志”的寄赠诗。诗中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无沉痛激烈的情绪,而是以淡淡春色为背景,勾勒出一个士人避喧入静、寄怀山水的淡泊生活。首联起笔如画,草绿春动,泽畔徐行,意境清远;次联以“野蝶”“江鸥”双重比拟,写出诗人恬淡而充满生命趣味的心境;颔联转写人世之愁与醉中之乐,表达出一种“醉眼看人生”的旷达;尾联则以轻讽的语调回击世俗的富贵名利,突显其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足。
这首诗的风格延续了盛唐高士诗的传统——如孟浩然、韦应物、储光羲诸人之作,力图通过自然、清新之语,表达脱俗自得之情。司空曙的诗虽多寄情自然,但更注重“情中有志”,其山水田园风格中不乏清醒的思考与自我认知,正如本诗所展示者。
写作特点:
- 清新自然,疏朗通透:全诗语言质朴自然,用词清丽,句法工整,却无斧凿之痕,具有淡远恬雅的美感。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中春草、花蝶、江鸥等自然意象,皆非纯粹写景,而是为诗人寄托心志服务,表现“身外之志,山林之乐”。
- 尾句警策,含典寓意:“卖瓜侯”一句含典而不生涩,既讽刺仕途的偶然性,又表达作者对功名的不屑,使全诗意蕴悠长。
启示:
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诗人春日漫游的闲情逸致,更是面对功名利禄所持“宠辱偕忘”的旷达胸怀。在纷扰尘世中保持一份独立人格、与自然为伴、以诗酒自娱,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方式。诗人以“恋花如蝶、爱水如鸥”的比拟,将这种生活境界表达得洒脱而动人,也启发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寻求心灵的片刻安宁与自我认同的价值。
关于诗人:
司空曙(约720 - 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进士及第,历任洛阳主簿、左拾遗等职。其诗多写羁旅愁思与山林闲趣,《全唐诗》存诗170余首。《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以疏淡笔墨绘闲适生活;《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则通过萧瑟景物抒写别情。诗风清幽冷寂,工于五律,与卢纶齐名,辛文房称其"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在大历诗坛的清冷风格中颇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