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苏许公林亭」韩翃

ti su xu gong lin ting

「题苏许公林亭」
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门随深巷静,窗过远钟迟。
客舍苔生处,依依又赋诗。

韩翃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苏许公林亭时所作,描绘了林亭秋日的静谧景象和内心的悠远情思。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一联:“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
平津城东的阁楼依然矗立,这里是与竹林相约之地。
起联以“东阁在”点出此处胜景依旧不改,具有怀旧之意;“竹林期”则传递出一种文人交游的情感记忆,使读者感受到这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更是一个精神空间,承载着旧日雅集的记忆。诗人借此对竹林幽会的想象,表达对清雅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友谊的珍视。

第二联:“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在万叶飒飒的秋声中,千家房舍沐浴在夕阳的余晖里。
此联写林亭四周秋意正浓,“万叶秋声”意象丰盈,既有视觉上的“万叶”,又有听觉上的“秋声”,呈现出深秋林中万物摇落的动态景象;“千家落照”将视角由林中扩展到远处人家,在斜阳照耀下更显宁静温暖,也暗含着人生黄昏之感与归隐之思。

第三联:“门随深巷静,窗过远钟迟。”
院门因依傍幽深的小巷而显得格外静谧,远处传来钟声悠缓迟缓。
此联景致愈发幽深。深巷带来隔世般的宁静,而“窗过远钟”则加以听觉渲染,“迟”字用得极妙,不仅写出钟声穿越时空、层层递进的意象,也烘托出林亭暮色中的空灵与沉静,令人联想到“岁月悠悠、世事如梦”的哲思。

第四联:“客舍苔生处,依依又赋诗。”
客舍墙上长满青苔,我依依不舍,再次挥笔赋诗。
结联由景归情,将外在景物引向内在情怀。青苔生于客舍,表明此处久无人至,也许诗人自身也在这偏僻之地小住片刻;“依依”一词用得极富情味,既有对环境的恋恋不舍,也有对岁月静好、心境悠远的沉醉。“又赋诗”则点明诗人情不能已,借笔抒怀,使得整首诗情与景、水与墨浑然一体,余韵无穷。

整体赏析:

全诗以林亭秋日景色为背景,巧妙结合了自然与人文。诗中既有对秋天景致的细腻描写,也有对宁静幽远环境的感怀。通过门、窗、钟声、苔藓等细节,营造出清幽寂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独处时的思索与诗兴。语言质朴自然,节奏和谐,画面感强烈,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写作特点:

韩翃此诗语言平实雅致,注重景物细节的描绘和氛围的营造。诗句结构紧凑,节奏明快又不失柔和,典雅中带有清新。通过对声、光、色、质等多感官的综合描写,表现了深秋时节林亭的独特魅力,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力与艺术表现力。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留心身边的自然美景,珍惜宁静时光,培养内心的平和与诗意。同时,也启示我们通过细致观察和感受,将日常景物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

关于诗人:

Han Hong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人,登天宝十三载(754)进士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据孟綮《本事诗》载,唐德宗曾赏识其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亲自提名任命他为皇帝的秘书知制诰。韩诗多为送行赠别之作,在当时颇负盛名。《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Total
0
Shares
Prev
「送丘二十二之苏州」崔峒
song qiu er shi er zhi su zhou

「送丘二十二之苏州」崔峒

「送丘二十二之苏州」积水与寒烟,嘉禾路几千。孤猿啼海岛,群雁起湖田。曾见长洲苑,尝闻大雅篇。却将封事去,知尔爱闲眠。 崔峒 赏析:

Next
皮日休
Pi Rixiu

皮日休

皮日休(约834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