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洞庭」
李端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
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
沙上渔人火,烟中贾客舟。
西园与南浦,万里共悠悠。
赏析:
这首《宿洞庭》作于李端旅居或行舟至洞庭湖时的一个秋夜。洞庭湖位于今湖南北部,自古即为文人墨客咏叹之地,尤以秋夜最富诗情画意。李端在旅途中夜宿洞庭,目睹湖光山色、商旅往来,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意境苍茫、情思悠远的五言律诗。全诗以“宿”为题,但着重展现的是眼前湖景与心中感怀的交融,呈现出典型的唐人山水诗风貌。
第一联:“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
苍茫水色与天相接,夕阳映照着波涛滚滚流动。
开篇即写洞庭湖浩渺无垠、水天一色的暮景,气势宏大。“白水”“洪波”将湖面写得极为壮阔,夕阳映照波澜,勾勒出辽阔且带有动感的画面,奠定全诗雄浑高远的基调。
第二联:“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
秋风劲吹,云梦泽暮色苍茫;明月高悬,照耀着秋夜的洞庭湖。
承接首联,继续描写夜色与秋景,尤其点出“云梦”与“洞庭”两地,写尽楚地风情。月满秋湖,写景而不失情韵,暗寓孤寂与漂泊。
第三联:“沙上渔人火,烟中贾客舟。”
沙洲上渔火点点,烟雾中商旅船只穿行。
这一联从远景转向近景,描绘湖上人烟生活。“渔人火”与“贾客舟”传达出一种生活的律动与人世的流动,为静谧湖景增添了人间烟火之气。
第四联:“西园与南浦,万里共悠悠。”
从长安西园到江南水乡,万里征途共是一片悠悠愁思。
结尾抒发旅人情怀,遥想旧地,感慨万千。“西园”指代故园长安之地,“南浦”泛指南方水乡,象征漂泊之远、思念之深。以地名寄情,情随景生,诗意更添悠远。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旅人视角展现洞庭湖秋夜之景,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全诗前半描写自然之大美,后半聚焦人间烟火,末尾点出诗人情感,构成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起联以雄浑景象开篇,写湖天一色的动感之景;第二联描写秋夜的高远与清冷,营造静谧空灵氛围;第三联描写渔人、商客,使景物富有生活气息;末联以对“西园与南浦”的追忆,表达漂泊在外、念念不忘之情,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写作特点:
此诗最大特点是大景铺陈、层次分明,从水天交接写到月夜空濛,又转入渔舟人火、商旅穿行,最后归于万里漂泊之感。李端善用对仗与地名,将壮阔景色与个人情思自然融合。用词清丽、意境悠远,如“白水连天”“洪波带日”“沙上渔人火”极富画面感;情感不露痕迹,却深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这种“寓情于景”的写法,是盛唐山水诗的一大特征。
启示:
人在旅途中,虽身处壮丽自然,也难掩内心的思念与漂泊之感。洞庭之秋、美景如画,但诗人关注的不仅是外在之景,更是心中之情。通过诗中渔火、贾舟、明月等意象,我们感受到一种对归乡的渴望与对世事无常的体认。此诗教人珍惜当下、感悟人生旅途的寂寥与壮美,正如那轮洞庭秋月,照见万里风尘与悠悠人心。
关于诗人:
李端(约743 - 785),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学道,大历五年(770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其诗以五律见长,风格清丽含蓄,多写隐逸情趣与闺怨离愁,《全唐诗》存其诗25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