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酒」
陶渊明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
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2年,时年陶渊明三十八岁,闲居于上京(今江西九江市郊)故乡期间。彼时的他仕途未遂,家境已有一定起色,生活稍见安稳。由于体弱多病,加之家人劝导,他萌生了戒酒的念头,于是以风趣诙谐的笔调写下了《止酒》一诗。诗中通篇紧扣一个“止”字,将生活点滴与戒酒之艰难自然融入,展现出诗人洒脱诙谐的个性,也折射出他对酒的深厚感情与内心的挣扎。
第一段:“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住在城邑近旁,自由自在地过着闲适的生活;坐在高大的树荫下休憩,闲步在简陋的柴门之内。
诗人描绘了自己闲居乡里的自在生活,语调平淡中自有一份悠然洒脱。
第二段:“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以园中葵菜为美味,与幼小的孩子们同享天伦之乐。
写出了简朴而温馨的日常情趣,表现出诗人质朴自然的生活态度。
第三段:“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一生未曾停止过饮酒,如今戒酒心中实在无甚欢喜。
直白坦率地道出诗人嗜酒成性,对戒酒感到难以适应的苦闷。
第四段:“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晚上睡不安稳,早晨也起不来。
形象描绘了戒酒带来的生理与心理上的种种不适。
第五段:“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
每天想要戒酒,但身体的元气与精神总无法恢复如常。
进一步表达了戒酒过程中身体机能失调的痛苦。
第六段:“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
只知道戒酒不快乐,还不明白戒酒对自己有多么大的好处。
展现出诗人对戒酒利弊的矛盾认知,情感真挚。
第七段:“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
直到现在才真正明白戒酒是件好事,今日终于真正戒酒了。
笔调一转,从犹豫痛苦到坚定决心,充满自我劝慰的意味。
第八段:“从此一止去,将止扶桑涘。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
从此一往无前,仿佛要前往扶桑的彼岸(仙境);清新的容颜将取代旧日因饮酒而憔悴的模样,又何必计较千秋岁月呢?
以轻快夸张的语气自我勉励,既幽默又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体赏析:
《止酒》这首诗以“止”字贯穿始终,语句简洁而富有节奏感,极具民歌风趣。诗人以质朴自然而又诙谐自嘲的方式,真实记录了自己戒酒的心理过程——从留恋、痛苦到觉悟、决然,情感曲折细腻。诗中生活气息浓厚,既有田园闲居的写意,又有人生顿悟的思考。尤其结尾用仙境意象自我鼓励,显得轻快潇洒,使全诗在平淡中见真情,在朴拙中见机趣,既表现了诗人对酒的深情,又展示了他超然物外的性情。
写作特点:
本诗形式上连缀排比,韵律自然流畅,巧妙地将一个“止”字贯穿全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节奏与趣味感。内容上则融合了自我剖白与人生省思,既展现了质朴生活的画面,也传达了内心深处对人生健康与修养的追求。语言通俗而富有生动感,充满了民歌式的清新与亲切,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人生中面对习惯与嗜好时,改变固有方式往往是痛苦而艰难的,但只有认清自身需要,明白长远之利,才能真正下定决心,迈向自我更新。陶渊明用风趣自然的笔调,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得已的选择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坦荡与洒脱,以积极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调整与改变。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