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 其十九」
陶渊明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赏析:
这首诗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之后,已历多年农耕生活,虽仍贫困,但精神上日益坚定。他回顾往昔为生计所迫而出仕的经历,对当时内心的挣扎与羞耻之感进行反思,并表达了自己坚定归隐、不改初衷的志节。全诗沉稳深沉、真挚坦率,是陶渊明归田后反观人生道路的又一思想总结。
第一联:“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过去由于长期忍受饥饿,不得不放下锄头,走上求仕之路。
点明诗人出仕的无奈,并用“投耒”这一动作,强调出自农入仕是被逼无奈而非出于本心。
第二联:“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生活无以为继,衣食无着,寒冷与饥饿常常困扰着我。
现实的困顿使得“学仕”也未能带来温饱,这表明出仕并非解决之道,反映了士人内外的双重挣扎。
第三联:“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那时我已接近三十,心中对所为之事深感羞耻。
“立年”指三十而立。此句展示了诗人对自己妥协仕途的悔意,展现他内心的道德坚守。
第四联:“遂尽介然分,终死归田里。”
于是彻底斩断仕途之念,立誓终身归隐田园。
“介然分”指坚定不移的节操,此联明确了他归隐的决心,也传达出“终死不仕”的誓志。
第五联:“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岁月流转如星移斗换,不知不觉又过了十二年。
时间跨度带来一种静穆之感,亦为下文的哲理思索铺垫氛围。
第六联:“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世间道路广阔而茫茫,因此杨朱才会选择止步不前。
借古人之“止”表达自己看透尘世、拒绝趋炎附势的选择。
第七联:“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虽无豪华的挥金享乐,但还有浊酒可以安慰自己。
一语淡然收束前文,展示诗人安贫乐道、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升华全诗精神主旨。
整体赏析:
这首诗回顾了陶渊明一生中重要的转折:从耕田到出仕,再到辞官归隐的过程。诗人坦诚地叙述自己曾因饥寒而放弃农耕生活而走上仕途,但并未因仕而得暖衣饱食,反而更加困顿羞愧。这段经历最终促使他认清人生方向,坚定不移地选择归田,重归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生活。后半部分则以时间的流转和哲理的升华,表现出他对世路的淡然和内心的宁静。这首诗不仅是生活的回顾,更是理想的坚守和人格的自白。
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能直击人心,充分体现了陶渊明一贯的真率风格。他用平实的叙述将内心复杂的挣扎娓娓道来,使读者在没有任何矫饰的文字中,感受到深切的情感与坚强的志节。结构上,诗歌先回顾出仕的无奈,再描绘归隐的坚定,继而以时间流转铺陈岁月感慨,最后归于哲理思索,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在表达方式上,他善于以简驭繁,用“杨朱所以止”这样的典故巧妙借古人之语映照自己的人生态度,使得个人选择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辨,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与感染力。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真正的满足与安宁,不必依赖于金钱与权位,而在于忠于本心、顺应天性。在现实压力与精神追求的冲突中,陶渊明的选择教人敬佩。他用一生践行了“归田园”的理念,表明坚守初心、甘于清贫也是一种崇高的选择。面对纷乱的世路,我们亦可从中汲取力量:宁静致远,方得始终。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