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食」
陶渊明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26年,是陶渊明62岁晚年时的作品,也有一说认为作于他21岁之年。诗中描绘了诗人因饥饿而外出乞食,在偶然的际遇中遇到一位善良的主人,并受其款待。通过这一看似卑微的经历,诗人却表达出对人间真情的感动,以及“知恩图报”的高尚人格。诗意真挚自然,虽写“乞食”之事,却超越了物质困乏,体现出诗人心灵的澄澈与人格的光辉。
第一联:“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饥饿迫使我出门,只能随意前行,不知要去往何处。
开篇直接点出乞食的动因,真实、坦率,不加修饰,体现出诗人诚实拙朴的个性,同时也透露出晚年生活的艰辛。
第二联:“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一路行走来到这户人家,敲门时不善言辞,显得局促羞怯。
这一联将诗人求食时的窘态写得生动可感,尤其“拙言辞”一句,既自谦又反映出内心的挣扎,十分动人。
第三联:“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主人明白了我的意思,给予馈赠使此行不虚。
面对陌生人的善意,诗人深感欣慰,也突出了百姓间互助友善的传统美德。
第四联:“谈话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从白天聊到晚上,酒杯一来便频频畅饮。
乞食本为无奈之举,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将其化作一段温暖的交往过程。诗人因善意而得欢畅,可见其心境之豁达。
第五联:“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因新交而欣喜,于是以吟咏表达喜悦之情。
“赋诗”不仅是诗人抒情的方式,也成为感恩的方式,展现其文化修养与真挚情感。
第六联:“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感念你如漂母般的恩惠,可惜我无韩信那样的才华可以回报。
诗人借典表达感激之情,情深意重,同时也不忘自谦,流露出一份厚道与惭愧之意。
第七联:“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心中铭记恩德,不知如何报答,唯愿他日冥冥之中得以回馈相赠。
结尾二句情深意切,诗人虽无力回报当下的恩情,却愿以精神的“冥报”寄托感恩之心,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知恩必报”的道德理念。
整体赏析:
这首诗虽题为《乞食》,却超越了物质层面的贫困,展现了陶渊明内心的坦荡与纯粹。诗人不避“乞食”这一难堪现实,而以极真挚的笔触记录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情谊,从而将一次普通的求食经历升华为一次灵魂的感动。整首诗朴素自然,不事雕饰,却自有一种动人力量,令人深感人世间温情犹在。通过对漂泊、接济与感恩的描写,也折射出陶渊明不趋权贵、不改初心的高洁人格。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通俗直白,用词亲切自然。全诗以第一人称口吻,层层推进,从乞食、接济、共饮、赋诗,到最后感恩的情怀,情节完整流畅。诗人将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一幕转化为富有人情味的诗意瞬间,通过细腻描写将真挚情感传递出来,极具感染力。同时,通过引用“漂母”、“韩信”等典故,使诗意更为深远,情感更具厚度。
启示:
《乞食》不仅是一首记录贫困的诗,更是一首赞美人间真情的诗。陶渊明以真挚的笔调表达出“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也用自身的态度告诉我们:即便身处困顿之境,依然可以保有一颗纯净感恩的心。诗人坦荡直率、感情真切,为我们树立了一种不卑不亢、温厚谦和的人格典范。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