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 其五」
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5年左右,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组诗中的第五首,也是整组诗的收束之作。诗人将目光投向田园生活中最朴实的一天,从劳作归来到与友小酌,一切显得平淡却充满诗意。这首诗不仅再现了归隐生活的真实面貌,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朴素生活的珍惜与喜悦,并在结尾处以超然达观的态度升华全诗,抒发胸中旷远的情怀。
第一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心中怅然独自拄杖而归,踏着荆棘丛生、崎岖难行的小路。
首联以“怅恨”二字揭示诗人复杂的情绪,既有对白日劳作的疲惫,亦隐含对社会动荡、归隐不易的感慨,道路的崎岖也象征着时代的艰难。
第二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
山间的溪水清澈又浅,可以用来洗净我沾满尘土的双脚。
这是归途中的一个片刻歇息,也象征着诗人洗净尘俗、回归自然的决心与喜悦,短短一句映出内心的淡泊与清宁。
第三联:“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滤好新酿的米酒,宰杀一只家中饲养的鸡,邀请邻居前来共饮。
诗人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待客之道,酒与鸡虽不丰盛,却足以承载真情。这一联写出了归园生活的人情味,也体现出诗人安贫乐道的洒脱心境。
第四联:“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太阳落山后屋中昏暗,便以荆柴来代替明烛照明。
写出了农家生活的简朴与实在,“荆薪代烛”不仅是生活所限的体现,也是诗人甘于清贫的生活态度的象征。
第五联:“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正值欢乐之时,唯恨夜晚太短,不知不觉又到了天亮。
最后一联点明诗人虽居陋室、食粗茶淡饭,却乐在其中。“苦夕短”三字尤妙,把夜的短暂与诗人心中喜悦的充实形成鲜明对比,洋溢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整体赏析:
全诗围绕“归园田居”的生活细节展开,从黄昏归途到夜晚饮酒再到清晨来临,一气呵成,生动刻画了诗人从劳作归来后所经历的温馨片段。语言自然,感情真挚,不饰雕琢却极富画面感。“濯吾足”、“只鸡招近局”、“荆薪代明烛”等句,皆取材于真实生活,质朴中见真趣。诗人虽身处简陋环境,却内心清明,乐在其中。结尾一句尤具哲思,揭示诗人对超然生活状态的珍视与向往。
写作特点:
本诗以“纪实”手法为主,将田园生活的清苦与宁静还原得极为真实。语言平实无华,却句句生动传神。结构上由动转静、由归至醉,最后归于晨光,完成一天的生活轨迹,也象征着诗人由仕归隐、由尘至净的心路历程。诗人善于从日常中见真意,将微末之事升华为人生哲思,体现了“自然”与“情志”的高度统一。
启示:
陶渊明用极为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日归家与酬酢之事,却蕴含深厚的人生态度与精神追求。他不为物欲所动,也不怨贫困之苦,而是以一种超然洒脱的心境安身立命,享受田园间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自然的纯净。正是这种宁静、从容、不争的态度,让我们在今天的浮躁中看到另一种可能:简朴,也可以是一种圆满。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