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 其一」陶渊明

gui yuan tian ju i

「归园田居 ·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5年,当时陶渊明辞去彭泽令一职,正式归隐田园。长期仕途生活让他感到身心疲惫、理想破灭,于是毅然决然地回归自然。这组《归园田居》是他回乡后所作,既是归隐生活的宣言书,也是他理想人格和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全诗通过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田园风貌和隐居生活的恬淡,从对尘世的反思到田园的向往,表达了他摆脱官场束缚、追寻自由本真的生活态度。

第一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自幼便没有迎合世俗的性情,天性里就喜爱山林自然的生活。
开篇点明诗人自幼便不合世俗,喜好山林,展示其本真的个性和精神底色,为后文归隐田园作情感铺垫。

第二联:“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却误入了尘世罗网,一陷身便已三十年光阴过去。
诗人以“误”字道出从政并非初心,是被迫之举,三十年的官场沉浮令他深感疲惫、身心拘困。

第三联:“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笼中之鸟思念旧林,池中之鱼怀念往昔深潭。
以比喻方式表达身处仕途时的怀旧与苦闷,含蓄而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四联:“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在南边荒野开垦田地,凭着自己拙朴的性情归隐乡园。
直陈归田之举,“守拙”表达自甘平淡、不慕荣利的姿态,彰显其朴素、高洁的归隐动机。

第五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宅基地有十多亩,简陋的茅草屋有八九间。
写居所简陋却自足,诗人并不追求豪华,而是以平凡居所表现其宁静的生活状态。

第六联:“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屋后有榆树与柳树成荫,堂前则种着桃树与李树。
画面安详静美,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秩序的顺应与欣赏,亦体现他以植物自娱的怡然心境。

第七联:“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处村庄若隐若现,村落升起缕缕炊烟。
通过远景描写,营造出朦胧温馨的田园意境,表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生活。

第八联:“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村中深巷里传来狗吠声,桑树枝头传来鸡鸣声。
将乡村的日常声响入诗,生动展现乡居生活的真实与亲切,富有生活气息。

第九联:“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庭院干净整洁,无尘扰乱;屋内空灵清幽,充满闲适。
诗人描写居家环境的宁静有序,以“无尘”“余闲”两词映照内心的澄澈与悠然。

第十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长久困在樊笼中,如今终于能够回归自然。
全诗点睛之笔,以“复得”表欣喜,“返自然”是诗人精神的终极追求,呼应诗题“归园田居”,也升华了全诗主题。

整体赏析:

全诗结构清晰、感情真挚,先从人生经历谈起,回顾误入尘网的仕途经历,再以“羁鸟”“池鱼”生动比喻其压抑与向往,随后转向现实生活的描绘,描写田园景象的宁静幽美以及居所的质朴有序。诗人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与感性的描摹,将个人的精神理想与日常生活完美融合。结尾“复得返自然”一句深刻揭示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返本归真的人生观,也为整首诗画上圆满句号。

写作特点: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含意深远。诗人善于将抽象情志与具象景物相结合,如以鸟鱼喻己,以景寓情,写实中有哲。在形式上,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与节奏感。情感表达上层次分明,由仕途回忆到田园写实,再到精神升华,体现诗人脱俗独立、宁静致远的思想境界。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外在的富贵荣华,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价值的坚守。陶渊明放弃仕途,选择回归自然,并非出于消极逃避,而是积极寻找心灵自由与生活本真的过程。他以“守拙”“归田”的姿态,让我们看到不被功利裹挟、安于平淡生活的智慧与勇气。即使身处纷繁世界,我们亦可通过自我调适,去发现那片属于心灵的“园田”。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九日闲居」陶渊明
jiu ri xian ju

「九日闲居」陶渊明

「九日闲居」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

Next
「归园田居 · 其二」陶渊明
gui yuan tian ju ii

「归园田居 · 其二」陶渊明

「归园田居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