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楼和张仲素 · 其三」
白居易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与张仲素唱和《燕子楼》诗中的第三首。燕子楼的主人关盼盼,原是唐代著名舞妓,后成为工部尚书张愔的妾。张愔去世后,关盼盼在燕子楼独居十余年,誓不再嫁,坚守亡夫之情。白居易听闻此事后,深感关盼盼的坚贞,作诗寄托哀思。这首诗通过春客归来的见闻,表达对物是人非、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惋惜关盼盼的青春逐渐消逝、红颜难再。
第一联: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今年春天,有客人从洛阳归来,他曾到过张尚书的墓前。
诗人以客人的见闻引入燕子楼的故事,拉近了过去与现实的距离。张愔的墓地成为时间的见证,而客人的到访则象征着外界对关盼盼的关注。
第二联: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听说墓上的白杨依然坚固如柱,为何红颜却不能长存,不免化作尘灰?
诗人以白杨不朽与红颜易逝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关盼盼青春流逝的无限叹惋。白杨挺拔,象征生命的坚韧,而红粉(指美人)却难敌岁月,终究消逝。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加深感慨,既是对世事无常的慨叹,也是对关盼盼坚守贞节而独自凋零的惋惜。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沧桑变迁,通过白杨不朽与红颜易逝的对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关盼盼命运的感慨。诗歌采用客人转述的方式,使情感更加含蓄,而结尾的反问句则加强了诗意的余韵,使读者在回味中生发更多的感慨。
整体赏析:
全诗以客人自洛阳归来的见闻引入,实则是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关盼盼的惋惜之情。张愔的墓地白杨依旧,而关盼盼却独守空楼,青春不再。诗人通过“白杨堪作柱”与“红粉成灰”的对比,既映衬出关盼盼的孤独凄凉,也隐含了对社会礼教束缚女性命运的不平之意。这首诗不仅是对关盼盼命运的感叹,更是对人生无常、美好易逝的深刻思考。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时间无情,红颜易逝,而坚守往昔的执念未必能换来安慰。诗人对白杨长存而红粉消亡的感慨,折射出对生命短暂的无奈。面对人生的变迁,我们或许应该学会珍惜当下,而非困囿于过往的悲情。
关于诗人: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