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郎二首 · 其一」李商隐

han dong lang er shou i

「韩冬郎二首 · 其一」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李商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李商隐离京赴四川东川节度使幕府时,十岁的韩偓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横溢,令在座宾客惊叹不已。数年后,李商隐回京重吟当年的诗句,感慨良多,便写下两首绝句酬答。这首为其第一首,尤以“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而流传。

第一联: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十岁的少年赋诗如走马般迅速完成,而离别之情深藏在冷灰残烛的光影中。)
首联写韩偓年少成才,十岁便能即席赋诗,行文迅捷而情感饱满。冷灰与残烛的意象生动描绘了送别宴席上离愁别绪的氛围,表现出诗歌既有速度又有深情的特点。

第二联: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丹山万里,桐花盛开,雏凤的鸣声比老凤更加清越动人。)
次联以凤凰比喻韩偓,将其诗才喻为雏凤清脆的鸣声,而老凤象征年长诗人。桐花和丹山的背景营造了凤凰栖息的自然意境,突出了“雏凤清于老凤”的主题,既表达了对韩偓的高度赞扬,也隐含李商隐对新生力量的认同和欣喜。

写作特点:

  1. 比喻生动,意境优美
    通过“雏凤”和“老凤”的比喻,寓意深刻,既赞扬韩偓的才华,又自谦为前辈,与后辈形成对比。
  2.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冷灰残烛的离情写实与桐花丹山的虚拟场景交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哲理蕴涵于诗意中
    “雏凤清于老凤声”不仅是对韩偓个人的赞美,更隐喻新生事物充满生命力,具有蓬勃发展的潜力。

整体赏析:

全诗以赞扬韩偓的才华为主题,通过凤凰鸣声的比喻,展现新生代诗人的朝气蓬勃。诗人在细腻描绘别宴情景的同时,又将雏凤栖梧桐的自然意象与韩偓的才华相结合,表达了对后起之秀的欣喜和对未来的期待。冷灰残烛的意象既点出送别的惆怅,又突出了韩偓诗作的情感深度;桐花丹山的画面则将这一感情升华为对新生力量的欣慰与激励。整首诗寓哲理于比喻之中,寓情感于景物之间,意境隽永,历久弥新。

启示:

这首诗传递出新生事物充满活力和潜力的辩证思想,鼓励后辈锐意进取,超越前贤。同时也提醒人们,应以宽容和欣赏的态度接纳新生力量,为其成长提供空间。这种对未来的期待与支持体现了一种开放而进步的思想态度,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

关于作者:

li shang yin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

Total
0
Shares
Prev
「致酒行」李贺
zhi jiu xing li he

「致酒行」李贺

「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

Next
「长安秋望」杜牧
chang an qiu wang

「长安秋望」杜牧

「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