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赏析:
这首诗是柳宗元在被贬谪柳州期间所作,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因谪居而生的愤慨之情。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时值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期贬谪于偏远之地。诗人借奇特的山川景象寄托情感,表达了对家国与亲友的无限眷恋。
第一联:“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海边的山峰如剑锋般锋利,秋天到来之际,愁绪万千如刀剑割碎心肠。)
诗人以剑锋喻山峰,将海畔尖山的峭拔与险峻生动刻画出来。秋日的肃杀之感加剧了诗人心中的愁苦,剑芒割人愁肠,不仅是山形的比喻,更是内心痛楚的外化。
第二联:“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若能将自己化作千亿分身,散布于群峰之巅,只为凝望故乡的方向。)
诗人因怀乡之情强烈,生发出奇特的幻想,想化身千亿,以无数目光遥望家乡。这一联将个人的情感扩大到极致,奇特的想象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深刻传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写作特点:
- 融情入景,因景生情:诗人通过描写海畔尖山,将其与内心愁苦巧妙结合,借景抒怀。尖山如剑,秋天肃杀,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 想象奇特,比喻新颖:将尖山比作剑芒,突出山的险峻,同时通过“化得身千亿”的奇特幻想,极力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
- 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诗中对仗严谨,遣词精准,既写实景又抒真情,表现形式凝练却极富感染力。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海畔尖山为起点,融景入情,以奇特的比喻和想象抒发诗人的怀乡之情。诗的前两句用“剑铓”和“割愁肠”塑造出一个悲凉的自然与情感结合的画面,生动而贴切。后两句由尖山进一步延伸,构思奇特,将群峰化为诗人的化身,表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切眷念以及被迫远离的无奈之情。
启示: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奇特的想象,表达了漂泊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家乡始终是人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感寄托。同时,诗中对身世的感慨也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即使在困境中,依然可以用情感与想象赋予生命以诗意与力量。
关于诗人: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进步思想家、优秀文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出生前十九年,爆发了使唐朝由盛而衰急遽变化的安史之乱。后来的永贞革新的失败是历史的悲剧,这个悲剧断送了柳宗元的政治前途,却使他跻身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