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陈陶」杜甫

bei chen tao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杜甫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背景为陈陶之战。陈陶战役发生在唐军与安史叛军的对抗中,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深深触动了杜甫的内心,而他身在长安,目睹叛军暴虐,深感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因此写下此诗。

第一联: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在孟冬时节,来自十个郡的良家子弟为国捐躯,血染了陈陶泽的水。)
这一联以简洁的笔触,直接描绘了战场上死亡的惨烈情景,并通过“良家子”一词强调了这些士兵的身份与牺牲的沉痛,突出了他们的纯洁与忠诚。

第二联: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战场空旷,天地清澈,没有战争的声音,四万义军在同一天死去。)
这一联通过诗人主观的感受,表现了战斗后的荒凉与死寂,反衬出这场惨败的悲壮和无声的哀悼。

第三联: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叛军回来,血染弓箭,依然唱着胡歌在都市中饮宴。)
这两句描述了叛军的得意与残暴,突出其骄横之态,既表现出他们的气焰,也反映出长安的颓废与绝望。

第四联: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长安的百姓转向北方哭泣,日夜盼望着官军的到来。)
此联写了长安百姓的痛苦与无助,他们朝着战场方向哭泣,表达了对解救的渴望和对官军的期待。

写作特点

全诗运用了极具力量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通过宏大而悲痛的场景描写,展现出战场上的惨烈景象与人民的无助悲哀。诗人从战死的士兵到百姓的眼泪,再到胡军的得意,展现了战争的悲剧性与其带来的社会创伤。每一行诗都带着沉痛与愤怒,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刻同情。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陈陶之战惨败的细致描写,表现出杜甫对士兵牺牲的痛惜与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诗人将客观的战争情境与自己强烈的主观情感相融合,运用丰富的细节和深刻的感受,使全诗充满悲壮的力量。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还体现了对人民苦难的关切。全诗沉痛、凝重,展现了杜甫在这场社会灾难面前的深刻思考与情感投入。

启示

杜甫的这首诗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以及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敏锐。诗人在描绘历史悲剧时,没有流于单纯的悲伤或愤怒,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现了对战争与暴政的深刻批判,以及对百姓痛苦的深切同情。这首诗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面对苦难时,要有深思熟虑的情感表达,不仅要关注事物的表面,更要关照其背后的深层意义和人类的共同命运。

关于诗人:

Du Fu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Total
0
Shares
Prev
「送严士元」刘长卿
song yan shi yuan

「送严士元」刘长卿

「送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刘长卿 赏析:

Next
「春日忆李白」杜甫
chun ri yi li bai

「春日忆李白」杜甫

「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