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之夜,在一座临水高楼上欣赏霜月交辉的美景。诗人借秋夜的清冷景象,结合神话意象,表现出高标绝俗、向往光明的情怀,同时寄托了对现实的超脱之意。
第一联:“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刚听见南飞大雁的鸣叫,便已不闻秋蝉的吟唱。我登上百尺高楼远眺,月色澄澈,水天相连。
诗人通过“征雁”与“无蝉”的对比,点明季节已至深秋。大雁南飞,蝉声消逝,象征时光流转、季节更替。而“水接天”不仅写出了秋夜的澄澈景象,也借霜月之辉,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第二联:“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仙娥皆不畏寒冷,在清冷的月色与霜华之中竞相争艳。
诗人以“青女”象征霜,以“素娥”象征月,赋予霜月以人格化的形象,使之充满灵性。她们不畏严寒,在冷霜寒月中展现自身的美丽,这种形象不仅塑造了奇幻的意境,也象征着诗人超然物外、不随世俗的高洁品格。
整体赏析:
这首诗将现实景象与神话想象交织,营造出清冷高远的意境。前两句写深秋夜景,夜空澄澈、月色如水,展现秋夜的静美;后两句则赋予霜月人格化的意象,使霜月的寒冷不再是肃杀,而是带有超然之美,寄托了诗人脱离尘俗、追求高洁的情怀。整首诗意境冷艳脱俗,既描绘秋夜的自然之美,又蕴含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写作特点:
- 现实与幻想交织,意境幽远:诗人将深秋夜景与神话意象结合,使现实与幻想水乳交融,营造出冷艳超然的氛围。
- 拟人化手法,赋予霜月灵性:以“青女”和“素娥”象征霜与月,使其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耐寒斗艳的美丽仙子,赋予诗境鲜明的灵动感。
- 用典自然,寄托深远:青女与素娥的形象既来源于神话典故,又象征着诗人对美好、光明的追求,展现出他高标绝俗的情怀。
启示: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夜霜月的美丽景色,更通过神话意象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卓尔不群的情怀。诗中青女与素娥耐寒斗艳,象征着不畏寒冷、不随流俗的精神。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正是诗人面对现实困顿时的精神寄托,也提醒世人,在困境之中,依旧可以保持高洁的品格,坚守自我的追求。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