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 · 冬歌」李白  

zi ye wu ge dong ge

「子夜吴歌 ·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李白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属于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中的“冬歌”,诗人通过描绘思妇连夜赶制征衣的情景,展现她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思念和牵挂。全诗以叙事为主,不刻画景色,而是专注于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极富戏剧性。诗中不仅表现了思妇的柔情,还流露出对边疆战乱的不安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第一联:“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日清晨驿使就要启程,思妇整夜不停地絮制征衣。
诗人直接点明时间——明晨驿使将出发,这一消息使思妇感到紧迫,因此连夜赶制丈夫的冬衣。她通宵未眠,忙碌不已,诗句虽未明言“赶”字,却处处透出她焦急劳作的画面。

第二联:“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纤纤素手抽动银针已觉寒冷,更何况还要握住冰冷的剪刀?
此联通过动作刻画和细节描写,将环境的寒冷与人物的焦虑相结合。寒夜中,思妇的双手因低温而僵硬,握针都感到冰冷,更难以使用剪刀裁布。然而,她顾不得寒冷,只想尽快完成衣物,以免耽误寄送时间。

第三联:“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辛苦裁缝完毕寄往远方,不知几日才能送达临洮?
思妇满怀牵挂地问道:这件衣物几时才能抵达遥远的边疆?她既担心丈夫受冻,也希望衣物能尽快送达。这一问充满深情,将她的急切期盼展露无遗。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思妇赶制征衣的具体场景为主,层层推进,情感递增。从“一夜絮征袍”的忙碌,到“素手抽针冷”的艰难,再到“几日到临洮”的担忧,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描写,成功塑造了一位饱含深情的思妇形象。诗句短小精炼,却富有层次感,展现了焦急、忧虑、期盼等复杂情感,极具感染力。

写作特点:

  1. 以叙事为主,塑造生动人物形象:诗歌不直接表达相思之苦,而是通过思妇连夜缝制衣物的细节,展现她对丈夫的思念,手法含蓄却动人。
  2. 细节描写突出环境与心理:以“素手抽针冷”表现寒夜之苦,以“一夜絮征袍”展现紧张忙碌,以“几日到临洮”表达殷切盼望,使画面感与情感兼具。
  3. 语言简练,情感浓烈:诗句短小,但意蕴深厚,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痴情女子的形象,读来回味无穷。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离别之痛,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坚守。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时代的团聚时光,也让人感受到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执着与伟大。诗中思妇的辛劳和挂念,与今日远行游子母亲的牵挂何其相似,跨越千年依然令人动容。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fang dai tian shan dao shi bu yu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 赏析:

Next
「塞下曲 · 其一」李白  
sai xia qu i li bai

「塞下曲 · 其一」李白  

「塞下曲 · 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 赏析: 《塞下曲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