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吴歌 · 冬歌」
李白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子夜四时歌》四首中的冬歌,继承了南朝乐府民歌的传统,却注入了更为深沉的家国关怀与精湛的诗歌技艺。它截取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生活片段——思妇寒夜赶制征衣,通过一系列精微的细节,将个体的儿女情长与时代的战争背景紧密相连,展现了李白诗歌“以小见大”的非凡功力。
第一联:“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明天清晨传送文书的驿使就要出发,(我)必须用这一整夜的时间,为丈夫的征袍铺絮棉衣。
开篇即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感。“明朝”与“一夜”形成紧迫的时间对比,点明了行为的动因。一个“絮”字,概括了通宵达旦的辛苦劳作,奠定了全诗忙碌而焦虑的基调。
第二联:“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白皙的双手抽动冰冷的银针已觉寒气刺骨,又怎能忍受握住那更加冰冷的剪刀?
此联是诗中最为精妙的细节刻画。诗人通过触觉的层递——“抽针”已觉“冷”,进而推想到“把剪刀”的更难忍受,极写冬夜的严寒与劳作的艰辛。“素手”与“冷”、“剪刀”的对比,更凸显了女主人公的柔弱与她所承受苦难之间的张力,怜爱之情尽在其中。
第三联:“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终于)将裁制缝好的衣物寄往那遥远的地方,可它要多少天才能送到临洮?
劳作在焦虑中完成,但情感却因完成而更加汹涌。“裁缝”二字,凝结了一夜的心血;“寄远道”则将思绪拉向了渺茫的远方。结尾以一句看似平淡的疑问“几日到临洮?”作结,却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这声询问,融合了担忧、期盼、无奈与无尽的牵挂,言有尽而意无穷,将一位普通女子内心的波澜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极致的浓缩与克制。全诗仅用三十个字,便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闭环(得信→赶制→寄出→追问),并完成了情感的多层递进(从紧迫到艰辛,再到深沉的忧虑)。诗人摒弃了一切景物渲染与直白抒情,只通过几个关键性的动作(絮、抽、把、寄、问),便使一位深情、坚忍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结尾的开放式疑问,将读者的思绪一同带往那遥远的临洮,共同体验这份穿越时空的牵挂,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点:
- 戏剧化的瞬间捕捉: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驿使明朝发”这一特定时刻,以此为支点,撬动了整个人物的行为与情感,使诗歌充满了内在的张力与故事性。
- 细节的现实主义力量:“抽针冷”、“把剪刀”这些源自生活的极细微体验,因其无比真实而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是“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典范。
- 心理活动的动作化呈现:全篇人物的内心世界——她的爱、她的急、她的忧——完全通过外在的、一连串的动作自然流露,是典型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质朴语言中的深远意境:诗歌语言平白如话,近乎口语,但“临洮”这一遥远边塞地名的出现,瞬间将个人情爱置于宏大的国家叙事背景之下,拓展了诗歌的历史深度。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伟大的情感往往蕴藏于最平凡的付出之中。那位思妇的“一夜絮征袍”,与今日无数为远行亲人精心准备行装、默默守望的身影,何其相似。它揭示了爱与责任的本质,常常就体现在这些不计代价的辛劳与刻骨铭心的牵挂里。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它映照出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之下,一个个普通家庭所承担的具体而微的代价。这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应珍视和平的日常,并对他人的离别与等待,抱有一份深刻的同理与关怀。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