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沈江底, 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释义:
长庆四年(824),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溶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而作此诗。
首联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顺势而下,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溶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
颈联才点到西塞山,看似离题,其实不然。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是因为在它的身边演绎过那些有声有色、载人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险峻,而是突出“依旧”二字,就更显出人事之变化。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诗人怀古伤今,结束了此诗。
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首诗是寓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淋漓的风格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是对当时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当头一棒。
关于诗人: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