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诗人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节度使判官时所作。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率军西征播仙,岑参亲历边塞风物,目睹将士艰苦戍边的场景,深受触动,于是创作此诗为封常清壮行。诗歌以强烈的画面感、豪放的笔调,勾勒边塞荒凉苍茫的景象,以及将士在恶劣环境中浴血奋战的顽强精神,展现出盛唐气象与豪情壮志。
第一联:“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你难道不曾见过那走马川,它紧挨着茫茫雪海,辽阔的沙原无边无际,黄沙与天相连。
诗歌开篇便展开一幅苍茫辽远的边塞画卷,以“走马川”“雪海”“平沙”描绘边地风光,渲染边塞苍凉广阔的环境,为全诗奠定豪迈基调。
第二联:“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九月的轮台,狂风彻夜怒号,满川的碎石被吹得到处乱滚,如斗般大小的石块随风狂奔。
这一联以极具冲击力的动感描绘边地的恶劣气候,风吼石走,展现边塞的险峻环境,营造出一种冷峻而又震撼的氛围。
第三联:“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匈奴草场一片金黄,战马正值膘肥体壮;金山以西战火升腾,汉家大将率军西征。
环境描写过渡到军情铺展,匈奴乘秋高马肥之际进犯,唐军将领封常清率兵征讨,敌我对峙的紧张局势逐渐拉开序幕。
第四联:“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将军身披金甲,整夜不曾卸甲休息;半夜行军,兵器碰撞铿锵作响,寒风犹如利刃割面。
通过描写夜间行军的场景,表现将士们克服极端恶劣天气,风餐露宿、英勇无畏的战斗意志。
第五联:“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战马鬃毛沾满积雪,热汗腾腾上蒸,片刻之间凝成冰花;军帐中起草檄文,砚水都冻成坚冰。
细节刻画将士与环境的搏斗,极端严寒与铁血意志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现边塞征战的艰苦与残酷。
第六联:“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敌军闻讯必然胆战心惊,料想他们不敢与我短兵相接,我正等着在车师西门迎接捷报。
以预祝胜利收尾,从士气昂扬、信心满满的语气中,展现诗人对唐军强大军威的信任与对胜利的期盼,形成豪壮的收束。
全诗从环境、军情、行军细节到对胜利的期盼,层层铺展。既描绘了恶劣环境中的铁血军旅生活,也塑造了封常清不畏艰难、率军征讨的英雄形象。诗风豪放,节奏铿锵,透出浓烈的边塞气息和盛唐军旅的气概。
整体赏析: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Cen Can)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诗歌以奇崛奔放的语言、鲜明生动的画面、紧凑有力的节奏,展现了唐代西北边塞的壮阔风光和严酷环境,塑造出唐军将士戍边杀敌的英雄群像。
诗的第一段大写边塞环境,以“雪海”“黄沙”“飞石”等奇特景象营造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画面。第二段聚焦行军场景,以人物与环境的对抗为核心,展现将士不畏寒风、披甲夜行的豪壮风貌。第三段则收束于胜利预期,以必胜的信念为全诗画上激昂的句号。
岑参充分发挥其奇崛浪漫的诗风,以大胆夸张的笔触、鲜明强烈的对比、奇特瑰丽的想象,将边塞生活、征战艰辛、军威赫赫、必胜信念有机融合,既描写现实场景,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形成独特的边塞诗风格。
写作特点:
- 奇崛壮丽的边塞景象
诗中雪海、黄沙、飞石等景象,既真实又奇崛,以夸张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描绘独特的西北边地风光。 - 节奏紧凑,音韵铿锵
诗句三句成节,句句押韵,节奏明快有力,读来如战鼓催征,极具感染力。 - 人物与环境交融
将士披甲夜行、汗蒸成冰的细节描写,将人物置于严酷环境之中,展现人地对抗的壮烈场面。 - 豪迈的军旅情怀
诗歌充满乐观昂扬的情绪,将军威赫赫、铁血丹心与必胜信念层层推进,洋溢着盛唐时期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启示:
这首诗通过对恶劣环境与艰苦行军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戍边将士英勇无畏、为国征战的忠诚与坚韧。诗人用奇特壮丽的笔触,塑造出唐代边疆战争的宏大场景与英雄群像,传递出面对艰难困苦不屈不挠的豪迈精神。这种忠于使命、迎难而上的气魄与担当,穿越千年,依然激励着后来人。
关于诗人:
岑参(715 - 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漫游京洛河朔。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与高适一起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