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杜甫刚被任命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正在从长安前往奉先县探望妻儿的途中。时局动荡,民生困苦,杜甫一路所见所闻,激发了他对社会现实、个人遭遇以及家国情怀的深切感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沉,被誉为杜甫“诗史”风格的代表之作。
第一联:“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陵地方有我这布衣百姓,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自以为能像稷与契那样辅佐明君,实在是愚蠢至极。
诗人自称“布衣”,以谦卑之态道出年老不得志的困境,同时表现出虽屡遭失败却仍有高远抱负。
第二联:“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如今我果真落得潦倒不堪,白发苍苍,依旧甘于奔波劳碌。即便死后盖棺,这份志向仍未改变。
诗人自嘲志向迂阔,尽管历尽失败,依然坚守信念,表现了杜甫一生矢志不渝的情怀。
第三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我整年为百姓担忧,内心焦急如火。哪怕同龄人耻笑我痴愚,我仍放声高歌,愈加激昂。
诗人以自身的执着和不懈,为百姓疾苦而奔走呐喊,展现其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忧民情怀。
第四联:“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我并非没有归隐江海、放旷自适的志向。但生逢圣明之世,怎忍心就此远离。
诗人虽倾心隐逸生活,却又不舍弃对国家的责任与忠诚。
第五联:“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如今朝堂之上,已聚集众多栋梁之才;要建起国家的大厦,何曾缺少我这一块砖瓦呢?葵藿总是朝着太阳生长,这是本性使然。
诗人借“葵藿向阳”象征自己忠君之心难以改变,表现对国家的责任感。
第六联:“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那些如蝼蚁一般的人,只知道钻营自己的小窝。我为何偏要效仿大鲸,想在汪洋大海中纵横驰骋呢?
以“小人安于安稳”反衬“志士志在四方”,既写出诗人心中的困惑,也表现其超然的气度。
第七联:“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由此我才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宁可忍受困顿,也不愿屈膝谄媚。于是我就这样苦熬至今,心甘情愿埋没于尘埃之中。
诗人坚守节操,不愿趋炎附势的孤高之态跃然纸上。
第八联:“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终究惭愧无法像巢父、许由那样超脱;只能借饮酒自娱,放声高歌以排解忧愁。
诗人借巢父、许由典故自勉,表现了既不愿趋附权贵、又无力隐退归隐的无奈。
第九联:“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岁末时节,百草枯萎凋零,疾风呼啸,高冈裂响。夜空阴森昏暗,旅人深夜启程上路。
此联描绘了冬日严寒的景象,以“岁暮”“百草零”点明时节的萧索,以“疾风”“高冈裂”突出环境的凄凉。诗人以“中夜发”展现旅途的孤寂与匆忙,寓意身世飘零、世事艰难。
第十联:“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霜寒凛冽,冻得衣带都断了,手指僵硬得无法系上衣结。拂晓时分,我路过骊山,遥望那陡峭险峻的御榻所在。
霜寒严酷至衣带断裂、手指僵直,展现环境的恶劣和诗人旅途的艰难。提及“御榻”点出宫廷权贵的奢华,形成强烈对比。
第十一联:“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寒气封锁着阴沉的天空,踩踏的山崖湿滑难行。瑶池雾气弥漫,羽林军甲胄相互摩擦作响。
“蚩尤”象征灾祸之气,暗示战乱的阴云笼罩;“蹴蹋崖谷滑”写出旅途险峻;“羽林”指禁军,映射统治者沉溺享乐,对国家危机视而不见。
第十二联:“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君臣依旧沉溺于欢娱,宫中乐声喧天震地。沐浴赐恩者皆是身穿华贵长缨之人,赴宴者无一是身穿粗布衣裳的贫寒之士。
以“欢娱”对比前文旅途艰险,突显统治阶层的奢靡无度。长缨象征权贵,短褐象征寒士,进一步揭示社会的不公。
第十三联:“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皇宫里赏赐的锦帛,其实本出自寒苦女子的织作。更有官府对其夫家加以鞭打催逼,强行搜刮上贡京城。
此联揭露了宫廷奢靡背后百姓的苦难,诗人以“寒女”写出劳动者的辛酸,并直指官府残酷压榨百姓的行径。
第十四联:“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圣上的恩赐来自百姓的血汗,实在是为了维持国家生计。若为臣者忽视这一道理,君主又怎会轻易舍弃这些财物?
诗人以委婉之辞指出皇帝的本意或许并非穷奢极侈,但贪婪成性的官吏却滥用皇权,层层盘剥,使百姓苦不堪言。
第十五联:“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满朝文武官员济济,仁德之人理应感到战栗不安。更何况听闻宫中金银珍宝,尽藏在卫青、霍去病的府邸。
诗人以“战栗”提醒官员当自省,讽刺当时权贵的贪婪无度,将国库财物私藏家中,揭示了社会的腐败。
第十六联:“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堂中舞姿如神仙,烟雾弥漫,舞者肌肤如玉。权贵们身披暖和的貂裘,而我却在悲管清瑟声中感怀伤悲。
以“暖客”对比诗人的凄冷,以“悲管”映衬自身的忧愁。奢华之景与诗人悲苦心境形成强烈反差。
第十七联:“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宴会上劝食驼蹄羹,桌上还堆满了霜橙与香橘。贵族人家的酒肉散发着腐臭,街头却有冻死的穷人尸骨。
此联直击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与“冻死骨”形成鲜明对比,揭露富贵与贫穷的极端差距。
第十八联:“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荣华与贫困相隔不过咫尺,令人惆怅难以尽言。北行途中抵达泾渭交汇之地,官府船只行驶路线也不得不更改。
诗人以“咫尺异”抒发人生无常,接着转入旅途变故,隐喻国势混乱、时局动荡。
第十九联:“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群冰从西面涌下,远远望去,冰块高耸如山。让人怀疑那是崆峒山移来,生怕会撞断擎天柱。
此联借自然景象表达内心的惶恐不安,暗指战乱隐患重重,社会动荡不已。
第二十联:“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幸好河上的桥梁还未断裂,勉强用树枝支撑,发出沙沙声。行人们相互扶持前行,因河水湍急难以渡过。
这一段展现行旅艰难,进一步表现时局动荡、环境险恶。
第二十一联:“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年迈的妻子寄居在异地,他乡的亲人们被风雪阻隔。谁能长久不牵挂他们呢?我只希望赶去与他们共渡饥寒。
此联情感深挚,以“十口”突出家人众多,突显诗人深沉的忧思与对家庭的牵挂。
第二十二联:“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一进家门便听到哭声,原来年幼的孩子已因饥饿而去世。我本想独自悲痛,却发现街巷中也充满了哀号之声。
诗人以白描手法写出家庭与社会的双重苦难,悲愤之情呼之欲出。
第二十三联:“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
身为人父却无法让孩子温饱,致使他因饥饿而夭折,内心深感愧疚。谁曾料到,秋天的庄稼尚未成熟,贫困人家便已陷入绝境。
此联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诗人失子之痛。诗人将哀恸压在“愧”字之中,内心自责而痛苦。后句揭示出灾荒突如其来,穷人们缺乏储备,难以度日,表现出对百姓疾苦的深刻同情。
第二十四联:“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我平日虽得以免除赋税,也未被征召从军,但回顾自身经历,仍觉艰辛困苦。普通百姓的生活本就充满忧患。
这两句以对比手法抒发感慨。诗人自认已较幸运,却依旧饱受生活苦难,反衬出社会动荡、贫困交加的普遍性。“平人”泛指普通百姓,“骚屑”意指琐碎的烦恼,展现出底层民众无可避免的困顿和苦楚。
第二十五联:“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默默思量那些失业流浪的人,进而联想到戍守边疆的士卒。忧愁如巍峨的终南山般沉重,漫无边际,无法捡拾。
此联以“失业徒”与“远戍卒”并提,进一步表现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苦难。末句以“忧端齐终南”将愁绪比作终南山之高、愁思如洪水泛滥,渲染出无尽的哀痛和忧虑。
整体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冬,杜甫在长安生活困顿,贫病交加之时所作。诗中融入了个人遭遇、百姓苦难与社会动荡等内容,展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自身理想抱负的反思。
诗的开篇自述身世,抒发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杜甫自比稷、契,表明自己曾怀有匡扶社稷的远大志向,然而却因遭遇坎坷,始终无法施展抱负,只得隐忍度日,靠沉饮放歌聊以自适。
中段转向对社会现状的描绘。杜甫目睹当时社会的极端贫富差距,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直击社会弊病。上句“朱门酒肉臭”写贵族豪门之家挥霍无度,宴席上的酒肉堆积到腐臭发馊;下句“路有冻死骨”则勾勒出贫苦百姓食不果腹、惨死街头的凄凉场景。两句强烈对比,揭露了唐王朝社会两极分化的现实,深刻批判了当权者的奢靡无度与对民生疾苦的漠视。
尾段则进一步聚焦诗人自身的苦难。杜甫回到家中,发现幼子因饥饿而夭折,悲痛欲绝。他不仅自责未能尽到为人父的责任,更对社会的动荡和民生困苦感到深切无力。最后,诗人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作结,将个人的愁苦与国家的忧患融为一体,感慨世道艰难,愁绪浩渺无边。
整首诗既有对个人遭遇的哀叹,又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慨,情感深沉,直指人心。
写作特点: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
- 杜甫以亲身经历为基础,将个人遭遇与社会现实相融合,展现出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以强烈对比揭示贫富悬殊,堪称现实主义佳作;而“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等描写则充满夸张与浪漫色彩,增强了诗歌的震撼力。
- 情感跌宕,层次分明:
- 诗歌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到对社会不公的揭露,再到家破人亡的悲痛,情感层层递进,愈发强烈。
- 诗人以“老妻寄异县”“幼子饥已卒”等细节描写,将自己的苦难融入对社会的感慨之中,使全诗更具感染力。
- 对比鲜明,强化主题:
- 诗人以“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形成强烈对照,鲜明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
- “暖客貂鼠裘”与“悲管逐清瑟”将豪门的温暖欢乐与百姓的寒苦忧伤形成对照,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的刻画。
- 用典与象征手法:
- 诗中“稷与契”象征诗人追求为国效力的理想,“卫霍室”暗指权贵独享财富,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 “忧端齐终南”以终南山的高峻象征忧愁的深重,以“澒洞”形容愁思如洪水般浩渺无尽,表现出诗人痛苦与无力的心境。
启示:
这首诗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史”的深刻现实主义精神。诗人以亲身经历揭示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直面不公,表达了对弱者的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仅揭露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更传达出诗人对不公现象的强烈愤慨与批判,警示统治者应重视百姓疾苦、行仁政以安天下。
同时,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诗人虽身处困境,仍关心国家安危、百姓疾苦,展现出中华文化中“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范。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