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晓望」孟浩然

zhou zhong xiao wang

「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

赏析:

这首诗作于孟浩然由越州沿水路前往天台山途中。彼时诗人年过不惑,仕途失意,寄情山水。他并不急于实地登临,而更着意表现旅途中遥望名山的神往与期待之情。在这首五言律诗中,诗人用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出一种清淡而又充满向往的旅情心境。

第一联:“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升起船帆,朝东南方向望去,远处是青山连绵、水乡浩渺。
此联描绘清晨启程时的情景,视野中青山如黛、水天辽阔。“挂席”指扬帆启航,透露出旅途的开始;“水国遥”则突出旅程之远,遥望中带着一丝期待,也埋下对名山天台的神往。

第二联:“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江上船只争相行驶,随风逐浪,川流不息。
此联承接前句,写船行水上的景象,展现出旅途中热闹繁忙的水路画面。诗人身处其间,却并不为纷扰所动,反而流露出一种与水相亲、安然自若的心境,也衬托出其对天台的心驰神往。

第三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有人问我此行所往,我说是前往天台山寻访石桥胜地。
诗人忽以设问作转,自答中流露出兴奋与自豪。表面平易无奇,实则饱含对天台山的景仰,尤其“石桥”作为传说中的胜境,承载着诗人浪漫与神秘的想象,也体现出他追求名山胜迹的精神归宿。

第四联:“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清晨坐于舟上观望朝霞,疑似看见了赤城山的标志。
收尾将写景与想象巧妙融合,诗人虽未抵达,却遥望朝霞中那似是而非的山影,误以为是“赤城”所在。这种错认并非迷失方向,而是诗人心念所致,使得整首诗在写实中有虚景,情趣盎然。

整体赏析:

这首诗围绕“访天台”这一主题展开,巧妙地以“望”字开篇,以“疑”字收尾,首尾呼应,情绪层层递进。诗中既有船行水上的现实描写,又有远山神迹的浪漫想象。其间写人问答、写船争渡、写朝霞疑山,无一不自然流畅,毫不刻意,却又意趣自生。诗人不急于登临,而是在途中沉醉于对名山的神往与想象之中,情致高远,神韵悠长。

写作特点:

这首诗构思严谨,承转自然,首尾相应,情景交融。语言朴实无华,却内蕴丰厚。尤其“问我今何适”一句,用口语化表达带出内心激动之情,别具风味;结尾“疑是赤城标”则含蓄地表达对远山的痴望。从诗体来看,此诗属五言律诗,虽不作中联对仗,却平仄严谨、音律和谐,显示出初盛唐近体诗向自然、流畅方向发展的特点。

启示:

旅途中的美,不仅在于终点,更在于途中那份怀想与期待。孟浩然并未急于登临天台,而是借舟行途中所见、所思、所感,寄托对自然的热爱与精神的超脱。他以淡笔写浓情,以平语现真意,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乐游其中的豁达与宁静。人生的路途中,若能带着一份欣赏的心境,便处处可见风景,处处皆是赤城标。

关于诗人:

Meng Hao-ran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

Total
0
Shares
Prev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song zhu da ru qin

「送朱大入秦」孟浩然

「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 赏析:

Next
「题僧房」王昌龄
ti seng fang

「题僧房」王昌龄

「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王昌龄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