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 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 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 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 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时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因战乱辗转各地,与故人卫八处士二十年后重逢,写下此诗以抒发人生聚散无常、故人重逢的喜悦以及世事无常的感慨。
第一联:“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人生难得相见,就像参星和商星一东一西,永不相逢。今晚是什么特别的日子,竟能与你共赏灯下的烛光?
诗人以参商二星比喻人与人之间聚少离多,感慨重逢的难得。“今夕复何夕”以反问的形式突出了与故人重逢的喜悦,情感真挚而深切。
第二联:“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人生的青春年华有多少呢?如今我们都已双鬓斑白。旧友之中竟有一半已经离世,消息传来令人惊呼,内心悲痛不已。
诗人感叹时光匆匆,二十年过去,昔日年少意气风发的两人,如今已两鬓染霜。更令人痛心的是,探问旧友竟多已故去。诗人以“惊呼”刻画悲痛欲绝的情感,直白质朴,倍显真切。
第三联:“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谁能想到二十年后,竟还能再次登上您的家门。当年离别时你还未婚,如今儿女竟已成行。你的儿女彬彬有礼,笑着恭敬地向我问候,打听我来自何方。
诗人以“焉知”抒发意外重逢的喜悦,并通过对友人子女成长的描写,表现时光流逝之快。子女“怡然敬父执”的表现,更反衬出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与不舍。
第四联:“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彼此的问答还未尽兴,你便催促儿女赶紧摆酒设宴。夜里冒雨剪来鲜嫩的春韭,端上新煮的黄米饭热情款待。你感慨相见太难,于是接连痛饮十多杯酒。
诗人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故人重逢的温情。春韭、黄粱虽平凡,却饱含友情的真挚;“一举累十觞”则描绘了友人对诗人的盛情款待。
第五联:“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十多杯酒也未让我沉醉,只因我感念你深厚的情谊。明日一别,山岳阻隔,世事渺茫,实在难以预料未来何时才能再见。
这两句以“十觞亦不醉”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谊,意犹未尽;而“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以充满惆怅的余韵收尾,点明人生聚散无常,深刻地传达出诗人对离别的无奈和忧愁。
整体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前半部分感叹人生聚散不定、友人离世之痛;后半部分转而表现重逢的欣喜与温暖。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惊呼热中肠”的悲痛与“共此灯烛光”的欣喜相映成趣,情感真挚自然。末尾以“世事两茫茫”点出战乱中人们前途未卜的惆怅,更增添全诗的沉郁氛围。
写作特点:
- 对比鲜明,情感强烈:诗人用“参商”喻别离,以“灯烛光”写重逢;以“少壮”写昔日之美好,以“鬓发已苍”写眼前之凄凉,构成鲜明对比,情感层层递进。
- 白描手法,细节感人:全诗多用平实的语言,借助“春韭”“黄粱”等日常事物,真实再现了老朋友的温情与亲切。
- 寓情于景,意境深远:以“隔山岳”喻地理阻隔,以“世事两茫茫”表达人生无常,寄托深刻的人生思考。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人生无常、聚散难期的感慨,折射出战乱时期人们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传达了人际关系中深厚的情谊和人性中温暖的光辉。
诗人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人生中那些难以掌控的变数。人与人之间的离别,如参商二星,纵使彼此思念,却往往受命运所阻,难得相见。诗人通过“惊呼热中肠”抒发对逝去旧友的痛惜和无奈,这种对生死离别的感慨,映照着人生短暂、世事多舛的本质。无论是杜甫对“旧友半为鬼”的悲痛,还是对“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忧虑,都是对人生苦难的深刻思索。
然而,在这份对苦痛的感慨中,诗人也表现出对情谊的珍惜。正是因为人生多离别、世事多无常,重逢显得尤为可贵。诗人与故人重逢后的深情问答、主人亲切地催促儿女端酒备菜、夜雨中剪韭菜、烹黄粱等细节,无不流露出朴实却动人的温情。即便世事不定,人情依然真挚,这正是诗歌最感人的地方。
这首诗告诉我们,在动荡不安、聚散无常的人生中,友情和亲情是最珍贵的慰藉。当人生风雨无常时,我们更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正如诗人感慨“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真正的情感并非片刻的相聚,而是长存于心的温暖与陪伴。
此外,杜甫在这首诗中对“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哀叹,提醒我们要以豁达和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正因聚散无常,活在当下、把握眼前的幸福,显得尤为重要。无论面对再多的坎坷与阻隔,我们都应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珍惜身边人,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温度。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