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阙下裴舍人」
钱起
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赏析:
这首诗作于钱起早年在长安谋求仕途之际。彼时他正投献诗文于朝中权贵裴舍人,希望获得赏识和举荐。诗题中的“阙下”指宫阙之下,借代朝廷;“裴舍人”即当时在中书省任职的中书舍人,虽然其生平不详,但在诗人眼中地位尊贵,是自己希冀援引的重要人物。整首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与希望获得赏识的期盼之情。
第一联:“二月黄莺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早春二月,上林苑中黄莺飞鸣,紫禁城里清晨阴翳浓重。
首联写宫苑春景,表面为写景,实则借写内廷荣华,以衬托裴舍人的地位尊崇和所处环境的尊贵,也为下文铺垫情感基调。
第二联:“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长乐宫的钟声消失在花丛深处,细雨中龙池边的杨柳愈发苍翠。
描写宫中春雨中的景致之美,钟声与柳色间的交织不仅展现环境幽雅,也隐含自己难以触及权贵之地的感叹。
第三联:“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心。”
春天的温暖无法驱散我困顿道路上的忧恨,我却始终心怀捧日之志,忠诚不改。
诗人道出心志:虽困顿潦倒,但对朝廷、对君王的忠诚从未动摇。这一联用典精妙,表达深沉忠贞的心迹。
第四联:“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十年来屡次献赋却仍未被赏识,如今面对华贵之人,惟觉白发羞人。
尾联将个人经历与裴舍人地位作对比,抒发久困仕途、心灰意冷的悲哀,也含蓄表达求荐之意,感情深挚哀婉。
整体赏析:
全诗以春景为引,从内廷的荣景写到诗人自身的寂寥,对比鲜明,情感自然流动。前四句写景,但不是泛泛写景,而是选取与宫廷密切相关的上林、长乐宫、龙池等地,并借助“黄莺”、“钟声”、“柳色”等意象,渲染出一种深宫清幽、内廷肃穆的氛围。这既是对裴舍人身份的侧面烘托,也是对自己难以企及仕途的微妙感叹。
后四句笔锋转向内心感慨,借“阳和”、“霄汉”、“捧日”、“白发”等词汇,真切展露自己仕路艰难、久不得志的愁苦心情,同时又极力表现对国家的忠心与希冀之情。尤其是“羞将白发对华簪”一句,以自惭形秽的羞愧情绪,点出诗人心头最大的落寞与焦灼,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写作特点:
此诗善于寓情于景,写景中含意、用典巧妙且自然。首联铺景设境,清丽脱俗;中联用象引情,情致深远;末联直抒胸臆,情感沉挚。通篇诗意不显浮躁,而是层层推进,从景中感、由感生意,显示出作者构思的用心和表达的克制。用语温润典雅,虽写愁怨却不沉滞,典故的运用亦恰到好处,增强了表达的厚度与含蓄之美。
启示:
这首诗折射出古代文人仕途坎坷的普遍遭遇,也展现了他们在困顿中依旧坚守忠诚、积极自荐的品格。钱起虽不如盛唐诗人那般气象恢宏,却自有一种委婉含蓄、内敛而真挚的艺术风格。他以才学求仕,以诗言志,虽屡不得志,依旧在诗中留下了不灭的“捧日”之心。对今天的人而言,这种坚守理想、不忘初心的精神尤显珍贵。
关于诗人: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751)进士,曾任蓝田尉,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