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赏析:
这首《赠内人》是唐代张祜所作的一首宫怨诗。诗人以巧妙构思,通过两个极具画面感与象征意味的动作,描绘了一位宫中女子在深宫中幽居的孤寂生活。与一般宫怨诗直接诉说哀怨不同,此诗笔法婉曲,情思含蓄,通过景中之情、物中之思,传达了女子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命运的幽微感叹。
第一联:“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月光从宫门掠过,洒落在高高的宫树上,她那明媚的双眼只是静静注视着树上的鹭鸟巢穴。
首句以写景开篇,宫门称“禁门”,宫树称“宫树”,环境顿显森严冷寂。“月痕”一词淡雅含蓄,光影流转之间,暗示青春无声消逝。“媚眼惟看宿鹭窠”一句,引出宫中女子形象,目光凝望树梢,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因禁锢的生活使她无物可看,只能凝视飞鸟的归宿。诗人并未直言其愁情,而是借女子望鸟生思,令人不禁为其命运唏嘘。
第二联:“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她在灯影下斜斜拔出发髻上的玉钗,拨开灯火救下一只扑火的飞蛾。
由室外转向室内,场景转变自然流畅。“斜拔”二字绘出女子婉约的动作,“灯影畔”则营造出静谧氛围。她以玉钗拨火,救出飞蛾,看似一瞬之间的细微之举,却蕴含深情。飞蛾投火,或是她命运的写照;她怜蛾而救蛾,或正是自我哀伤的寄托。这一细节既刻画出女子温婉柔情的个性,也深化了全诗的主题内涵。
整体赏析:
《赠内人》以小见大,通过“月痕过宫树”与“救飞蛾”两个意象,勾勒出一位宫中女子清冷、幽寂的日常生活。整首诗不铺陈华辞,而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营造出浓重的幽闭氛围,突出女子的孤独与内心挣扎。她既是深宫中虚度光阴的可怜女子,又是命运如飞蛾般飘忽而无依的象征。诗人并未正面书写怨情,而通过景与物、光与影,层层透视出人物的情感世界,使诗意显得尤为婉曲动人。
写作特点:
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极具匠心。首先,善用“移情于物”的手法,不写怨情而以飞鸟、飞蛾代之,使诗意含蓄而深远。其次,语言极为精炼,每句皆含画面美,如“斜拔玉钗”与“剔开红焰”两处动作描写尤显典雅细腻。第三,结构上对仗自然,场景转换流畅,由外至内,由远至近,使整首诗如一幅淡彩宫中图卷,情思绵长。
启示:
真正动人的作品,往往不在于直接倾诉,而在于含蓄传神地刻画生活中的一瞬与细节。诗中女子既是被禁锢者,也是自我拯救的象征,反映了人在困境中对于自由与生命尊严的执着凝望与微弱挣扎。在浮躁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这份静中之思、细中之情,让诗意与温情在平凡中沉淀、传承。
关于诗人:
张祜(?- 849),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原来客居姑苏,后至长安,为元稹排挤,抑郁而归,迁徙淮南,晚年隐居于丹阳以终。张祜的诗多刻画山水、题咏名胜之作,其宫词尤为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