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公元727年-736年)。这一时期,李白结识了孟浩然,并与其结下深厚友谊。本诗热情赞颂孟浩然淡泊名利、清高自守的品格,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也折射出自己追求自由、超然世俗的精神境界。
第一联:“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我敬仰孟浩然,他的风采名扬天下。
诗人开篇便点明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直抒胸臆,将孟浩然的人品风流与卓然不群的名声展现出来。
第二联:“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他年少时便鄙弃官职,如今年老依旧隐居于松云之间。
诗人以“红颜”对“白首”,概括孟浩然一生的归隐风骨。“卧松云”生动刻画出孟浩然隐居山林、逍遥自适的形象,仿佛一个超脱尘世的高士。
第三联:“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他常在月下畅饮而陶醉,沉迷于美景而不愿侍奉君王。
“醉月”“迷花”形象地描绘了孟浩然的生活方式,他沉醉于自然之美,而不愿在朝堂之上委身权贵,展现出高洁淡泊的隐士风骨。
第四联:“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你的品格高如巍峨的山峰,我只能深深敬仰你的高洁风范。
诗人以高山喻孟浩然的崇高品德,并以“揖清芬”表达自己对孟浩然的仰慕和敬意,情感真挚动人。
整体赏析:
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孟浩然淡泊名利、不仕朝廷的隐逸生活,表现了对他人格的赞美和深厚情谊。诗歌结构清晰,层层递进:首联点明主题,颔联概括其一生志趣,颈联具体描绘隐逸生活,尾联收束,全诗情感浓烈,气韵流畅。诗句既有写实的成分,也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使孟浩然的形象更加生动可感。
写作特点:
- 层层深入,情感递进:从敬仰之情到隐逸生活的描写,再到最终的景仰与赞美,感情脉络分明。
- 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如“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对仗工整,既写实又富有象征意味。
-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高山”比喻孟浩然的品格,以“清芬”象征其高洁风骨,使全诗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对孟浩然的赞颂,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名利羁绊,而孟浩然的选择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在于心灵的宁静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诗人以深情的笔触书写友谊,同时也传达了自己不愿趋炎附势、追求高洁人生的态度,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