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子」陶渊明

ze zi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408年,陶渊明时年四十四岁,闲居家中。彼时他已年过不惑,白发早生,身体渐衰,儿子们亦渐长大。此诗表面上是责备诸子懒惰不学,实际上充满了无奈、幽默与慈爱。关于此诗的解读,杜甫曾认为诗中有严厉批评之意,而黄庭坚则强调其中并无真正责怪,更多是含笑自嘲。细细品味,不难发现陶渊明虽弃官归隐,对子女的成器仍寄予厚望。他以自嘲与诙谐交织的方式,表达了一个父亲看着儿子懒散时那种无可奈何又深情厚重的心境。

第一段:“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两鬓已被白发覆盖,肌肤也不再紧致健壮了。
诗人开篇自述年老体衰,为下文表达对子女的忧虑作铺垫。

第二段:“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虽有五个儿子,却总是对读书写字不感兴趣。
表现出诗人对孩子们学业不佳的失望与无奈。

第三段:“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舒已经十六岁了,却懒惰得无以伦比。
点名批评长子阿舒,言辞诙谐中带着责备。

第四段:“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阿宣到了应当勤学好问的年纪,却不喜欢读书作文。
继续点名次子阿宣,进一步表达无奈。

第五段:“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雍端已经十三岁了,连六与七都分不清。
夸张地描绘三子雍端学业的荒废,语气半真半戏。

第六段:“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通子快九岁了,只知道找梨子和栗子吃。
描写四子通子的天真贪玩,增添几分童趣与无奈。

第七段:“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既然天命如此,那就且饮杯中之酒吧。
以豁达洒脱的态度作结,流露出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整体赏析:

《责子》一诗,表面写责子,实则寄托了陶渊明对儿女教育的殷切希望与无奈情感。诗人以轻松诙谐的笔调,逐一描述五个儿子的懒散情形,言辞中虽有不满,却更多的是带着微笑的批评。诗中夸张手法频现,如“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用滑稽的方式表现孩子们的不学无术,使整首诗读来别有趣味而不觉沉重。结尾一转,以“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来自我宽慰,展现了诗人虽有期待,但最终顺应自然、逍遥自适的豁达胸襟。整首诗情真意切,亲切自然,透露出深厚的人情味和人生智慧。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诙谐中见真情,幽默中藏深意。诗人巧妙运用夸张、排比等手法,既表现了对子女学习态度的批评,又体现出作为父亲对孩子们深切的关爱与不舍。诗中一气呵成,情感自然流淌,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民歌式的清新流畅,展现了陶渊明“清淡自然”的艺术特色。此外,诗末以饮酒自宽,将个体命运与自然天道连接,凸显出诗人一贯的顺适天命、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身为父母,自然希望儿女成才,但人生之路各有际遇,教诲与期许之外,也需顺其自然、放宽心胸。陶渊明以平和幽默的笔调告诉我们,对待生活中难以尽如人意之事,不必过分苛责,应以一份超然与宽容,保有内心的宁静与洒脱。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浣溪沙 · 夜夜相思更漏残」韦庄
huan xi sha ye ye xiang si geng lou can

「浣溪沙 · 夜夜相思更漏残」韦庄

「浣溪沙 · 夜夜相思更漏残」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韦庄 赏析:

Next
「拟古 · 其三」陶渊明
ni gu iii

「拟古 · 其三」陶渊明

「拟古 ·

You May Also Like